陈墨看着她的背影,无奈地笑了 —— 他刻意和冉秋叶保持距离,就是怕院里的人说闲话。毕竟他已经结婚生子,冉秋叶还是未婚姑娘,走得太近对谁都不好。
带着小黑逛了一圈,回到家时已经六点半。陈墨简单吃了点面包和牛奶(是王婶送的,当时算稀罕物),就骑着自行车往医院赶。到了医院食堂,他又买了两个肉包子和一碗小米粥 —— 早上消耗大,得多吃点。
走进中医科诊室,陈墨换上白大褂,刚拿起桌上的西医书,准备吃完早点就去内科学习,就看到梁明远推门进来。“小陈,你这阵子怎么总往内科跑?” 梁明远坐在他对面的椅子上,语气带着几分好奇。
陈墨放下书,把自己的顾虑和盘托出:“主任,是这样的 —— 我之前会诊时,发现中西医的术语差异太大,比如西医说的‘急性肠胃炎’,中医有‘湿热泄泻’‘食积泄泻’好几种说法,沟通起来特别费劲。我想多学些西医知识,把中西医的病症对应起来,以后会诊能顺畅点。”
梁明远听完,点点头,眼神里满是赞同:“你说得对,这确实是中医发展的一大难题。很多老中医会诊时,都因为术语不通闹过笑话,甚至耽误病人治疗。” 他顿了顿,话锋一转,“你现在能考虑到这些,说明你不仅医术好,还很有远见。”
“您过奖了,我就是想方便工作。” 陈墨有点不好意思。
“别谦虚!” 梁明远摆摆手,语气严肃起来,“我有个提议 —— 你把自己已经掌握的中西医病症对应关系,整理成一本手册。比如‘肾劳’对应西医的‘肾功能衰竭’,‘湿热泄泻’对应‘急性肠胃炎’,把症状、病因、治疗方法都写清楚。我会把手册提交给中医专业委员会,再联合西医各专业委员会一起讨论,争取达成共识。”
他拍了拍陈墨的肩膀,眼神里满是期待:“这可是件大事!要是能做成,不仅能方便以后的中西医会诊,还能为国家医学发展做贡献。而且,这也能成为你的资历 —— 你现在年轻,还没进中医专业委员会,有了这本手册,以后进委员会就容易多了。”
陈墨听完,瞬间觉得头大 —— 编撰手册可不是小事,中西医病症的对应关系错综复杂,比如西医的 “高血压”,中医可能对应 “头痛”“眩晕”“中风先兆” 好几种病症,每种病症的病因和治疗方法都不同,要梳理清楚难度极大。他苦笑着说:“主任,这恐怕不是我一个人能完成的。中西医术语统一,需要大量的临床数据支撑,甚至需要一两代人的努力,我一个人最多只能整理出部分对应关系。”
“我知道这是个大工程!” 梁明远笑着说,“中医专业委员会早就有人提过这个想法,只是一直没人牵头做。你先整理出自己确定的部分,作为‘初稿’,后面会有更多医生加入,一起完善。就像你之前的三本笔记,不也是从无到有,慢慢被推广的吗?”
陈墨沉默了一会儿 —— 他对 “资历” 没什么兴趣,可一想到这本手册能帮助更多医生,减少会诊时的误解,甚至能让中西医更好地结合,为病人提供更有效的治疗,他就动摇了。“好,我试试。” 他抬起头,眼神坚定,“我会尽快整理出初稿,争取把自己临床遇到的、有把握的对应关系都写清楚。”
“好!我等着看你的成果!” 梁明远满意地站起来,“你忙吧,我去趟院长办公室,跟他说说这事。”
梁明远走后,陈墨坐在办公桌前,手指轻轻敲着桌面,脑海里开始梳理中西医病症的对应关系。他想起之前会诊的那个 “肾功能衰竭” 病人 —— 西医通过化验报告确诊,中医通过诊脉判断为 “肾劳”,两者的治疗目标都是恢复肾脏功能,可病因解释完全不同:西医认为是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中医则认为是 “脾肾两虚、湿浊内阻”。要把这些差异说清楚,还要找到共同点,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慢慢来吧。” 陈墨叹了口气 —— 全国各地肯定有不少医生在研究这个问题,只要大家一起努力,总有一天能达成共识。他拿起桌上的病历本,起身往内科住院部走去 —— 现在还是先多学些西医知识,积累更多临床经验,才能更好地整理手册。
内科的医生们看到陈墨,早就见怪不怪了。陈国栋看到他,笑着说:“小陈,今天来得挺早啊!要不要跟我一起查房?”
“好啊!” 陈墨连忙点头 —— 跟着陈国栋查房,能学到不少西医的诊疗思路。
不仅医生们习惯了陈墨的存在,连护士站的护士们都笑着跟他打招呼:“陈医生,今天还帮我们给病人扎针吗?你上次扎的针,病人都说不疼!”
陈墨笑着回应:“今天先跟着陈主任查房,等有空再帮你们。”
倒是内科的实习生们,看到陈墨就有点发怵。陈墨平时话不多,可遇到不懂的问题,总爱问实习生 —— 他不是故意为难,只是想了解实习生的知识掌握情况,顺便帮他们查漏补缺。可偏偏他的问题都很 “刁钻”,比如 “为什么‘急性肠胃炎’患者会出现脱水症状?中医的‘补液’方法和西医有什么不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六零小中医:开局救了个老太太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六零小中医:开局救了个老太太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