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府门外的简雍,心中其实也颇有几分忐忑。
蔡邕是当世大儒,声名显赫,其创作的熹平石经更是天下读书人的典范,简雍早年也曾拜读学习,内心对这位学问大家充满敬仰。
此次奉命前来,虽有江浩的锦囊妙计,但能否说服这位固执的老者,他并无十足把握。
正当他暗自思忖时,只听“吱呀”一声,蔡府中门竟然大开!
紧接着,一位发髻微乱、衣衫略显不整,甚至还没来得及穿好鞋履的老者,在一众仆人惊愕的目光中,疾步迎了出来。
老者脸上写满了焦急与期盼,目光瞬间就锁定在了简雍身上。
简雍心神激荡,他立刻认出,这正是他素来敬仰的蔡邕蔡伯喈。
没想到对方竟如此急切,以至于“倒履相迎”。
这份礼遇,让简雍受宠若惊,同时也更深刻地感受到蔡邕爱女之心是何等深切。
他连忙整理衣冠,上前一步,深深一揖:
“在下简雍,字宪和,拜见蔡公!”
“简先生不必多礼,快,快请进府中叙话!”
蔡邕一把扶住简雍的手臂,声音因激动而有些颤抖,拉着他就往府内走去。
二人穿过庭院,来到正堂,分宾主落座。
仆人们早已手脚麻利地备好了香茗和点心。
蔡邕的目光自始至终都没有离开过简雍,眼神中的询问之意再明显不过。
简雍知道此时任何寒暄都是多余的。
他没有任何迟疑,立刻从怀中贴身之处,小心翼翼地取出了两样东西。
一枚温润剔透的羊脂玉佩,以及一封用火漆封好的信笺。
“蔡公,”
简雍双手将玉佩和信件呈上,语气郑重,
“此乃昭姬小姐随身佩戴的信物,以及她的亲笔书信。蔡公一看,便知真假。”
那枚玉佩,蔡邕再熟悉不过!
那是女儿周岁时,他亲自请名匠雕琢,作为礼物送给她的,玉佩背面还刻有一个小小的“琰”字。
蔡琰自幼佩戴,从未离身。
如今见到玉佩,如同见到了女儿本人!
蔡邕伸出微微颤抖的手,接过玉佩,紧紧攥在手心,那温凉的触感让他眼眶瞬间湿润了。
他强忍着激动,又迅速拆开火漆,展开信纸。
纸上,正是他熟悉的、女儿那清秀婉约的字迹!
信中,蔡琰详细叙述了如何在乱军中与家人失散,又如何幸运地被刘备所救,如今正在刘备控制的乐安郡内,一切安好,衣食无忧,请他万万放心。
信末,女儿更是言辞恳切地邀请他离开长安这是非之地,前往乐安团聚。
字里行间,充满了劫后余生的庆幸和对父亲的深切思念。
蔡邕一字一句地读着,时而眉头紧锁,时而长舒一口气,读到动情处,不禁老泪纵横。
这封信,如同久旱之后的甘霖,彻底浇灭了他心中一个多月来的焦灼与恐惧。
良久,蔡邕才将目光从信纸上移开,用袖袍轻轻拭去眼角的泪水,再次看向简雍时,脸上已充满了感激之色:
“宪和先生,多谢,多谢你们!小女承蒙刘皇叔搭救,此恩此德,蔡邕没齿难忘!”
说着,竟起身要向简雍行礼。
简雍慌忙站起避让:
“蔡公万万不可!皇叔仁德爱民,路见危难,出手相助,乃是分内之事。能保全昭姬小姐平安,亦是天意使然。”
得知女儿平安,蔡邕的心情如同拨云见日,整个人都轻松了起来。
他重新落座,招呼简雍用茶,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气氛变得融洽,简雍这才有机会表达自己的仰慕之情:
“蔡公,在下早年游学之时,便曾于洛阳太学外观摩您主持刊刻的熹平石经,其字铁画银钩,法度严谨,内容更是校正经典,嘉惠士林,雍虽不才,亦获益匪浅。今日得见蔡公真颜,实乃三生有幸。”
蔡邕捋须微笑,摆了摆手:
“宪和先生过誉了。些许微末之功,不足挂齿。倒是刘皇叔,仁义之名播于四海。
方才信中,昭姬亦提及,皇叔不仅救了她,更是在洛阳一带收容救助了十余万流离失所的难民,此等仁心义举,堪比古之圣贤!老夫感佩之至!”
说着,他竟整理衣冠,面向东方,郑重地行了一礼:
“刘玄德真乃大仁大义之辈,救斯民于水火,善!大善!”
简雍见蔡邕对刘备印象极佳,心中暗喜,顺势将话题引开。
他从刘备涿郡起兵,讲到桃园结义,再到参与讨董,刻意突出了刘备的仁德、汉室宗亲的正统性以及匡扶汉室的志向。
蔡邕听得频频点头,他对朝政失望,但对刘备这类声名良好的宗室将领,还是抱有相当的好感和期望。
两人从熹平石经聊到蔡邕的辞赋名篇《述行赋》,从天下大势聊到长安朝局的暗流涌动,相谈甚欢。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
眼见时机逐渐成熟,简雍深吸一口气,神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放下茶盏,身体微微前倾,开始了此行的核心任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三国:从平原开始,三兴炎汉请大家收藏:(m.x33yq.org)三国:从平原开始,三兴炎汉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