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学堂的朗读声
炎武二年杭州城的夏天,午后时分热得邪乎,日头像下了火炭,明晃晃地炙烤着青石板路,晃得人睁不开眼。连平日里最精神的看家狗,这会儿也都蔫头耷脑地趴在墙根儿或者树荫底下,伸着长长的舌头,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一动也懒得动。可偏偏就在这人最容易犯困、打盹儿的时辰,城东头那座原先香火断绝、荒废了好些年的旧城隍庙里,却跟外头这片死气沉沉的慵懒较上了劲,传出了一阵阵虽然稚嫩、却格外清脆响亮的读书声,跟庙外老槐树上那有气无力的知了叫声,形成了一唱一和的奇怪伴奏。
“人——之——初——,性——本——善——……”
那声音嫩生生的,带着孩童特有的奶气,还有些拖腔拉调,几十个嗓子合在一起,也谈不上多么整齐划一,可偏偏就是那股子透着认真的、使劲儿跟着念的劲头,像一股突然从地底冒出来的清冽泉水,潺潺地流过这闷热得几乎要凝固的午后空气,带来一丝不一样的清凉和生气。
这座破败的城隍庙,如今可是大变了样。庙门口那块斑驳的旧匾额早就摘了,换上了一块新刨光的木牌子,上面用颇为端正的楷书写着七个大字:“大炎杭州蒙学堂”。庙里头那些泥塑木雕、面目狰狞的神像鬼差,也早被请了出去,不知挪到了哪个角落。空旷的大殿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充当了学堂,里面整整齐齐地摆着几十套崭新的、还带着木头清香的桌凳。几十个年纪在七八岁到十二三岁不等的半大孩子,穿着各色各样、打着补丁但浆洗得干净的衣裳,挺直了小身板,坐得笔直,手里捧着统一发放的、用粗糙毛边纸印的《三字经》,正仰着小脸,跟着讲台上那位先生,一起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地念着。
讲台上的先生,姓陈,名文渊,是个老秀才,怕有五十多岁了。身上穿着一件洗得发白、边缘都磨出了毛边的青布长衫,人瘦得像根秋风里的竹竿,仿佛一阵大点风就能吹倒,但那双深陷在眼窝里的眼睛,却清亮有神,透着一股读书人特有的执拗。他原是杭州城里一家私塾的坐馆先生,靠着教几个蒙童混口饭吃。前些日子兵荒马乱,私塾关了门,他失了馆,又没什么家底,差点就饿死在这乱世里。后来听说新朝的“大炎”官府要设官办学堂,招募先生,他本是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思,惴惴不安地前来应募,没想到真被录用了。如今每月不仅能领到几斗活命的口粮,还有几百文现钱的薪俸,虽然清苦,但总算有了个安稳的着落,不用再担心饿死街头,因此教起书来,也格外卖力。
“停——!”陈先生拿起放在讲桌上的那根光溜溜的枣木戒尺,轻轻敲了敲桌面,发出“笃笃”的脆响。大殿里的读书声像是被刀切了一样,戛然而止。所有的孩子都抬起头,睁着乌溜溜的眼睛望着他。陈先生捋了捋下巴上那几根稀疏的花白山羊胡,目光扫过下面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庞,开口问道:“昨日,我们学了‘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几句。有哪位同学还记得,这讲的是何事?其中又有何深意啊?”
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小脸上都露出了思索的神情,还有些怯生生的,不敢轻易开口。安静了片刻,坐在角落里,一个身形瘦小、穿着宽大不合身旧衣服的男孩,犹豫了一下,慢慢地举起了手。
“狗剩,你来说说看。”陈先生点了他的名字,语气温和。
那叫狗剩的孩子有些紧张地站起来,小手不安地捏着衣角,声音不大,但还算清晰:“先生……是说,古时候,有个叫孟子的……他娘亲,觉得原来住的地方……不好,邻居……邻居不好,怕孟子跟着学坏了,就……就带着他搬了三次家。后来孟子贪玩不爱读书,他娘……就生气地把织布机上的线剪断了,教训他……”
“嗯,说得不错,基本意思都说对了。”陈先生赞许地点点头,示意他坐下,然后环视众人,提高了些声音解释道:“孟母为何要三迁其家?正是因为她深知,环境能影响人。她希望孟子能在一个好的环境里成长,亲近贤德之人,远离恶习,从而能够专心向学,日后成为有用之才。这便是古人所说的,‘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做父母的,为子女考虑得很长远啊!”他顿了顿,目光变得有些深邃,语气也郑重起来,“那么,你们再想想看,如今,方大王设立这官办学堂,非但不要你们家中出‘束修’(学费),还免费发放笔墨纸砚,甚至每日管你们一顿午饭,让你们这些穷苦人家的孩子也能来此读书识字,这……又是为何呢?”
孩子们都睁大了眼睛,大部分脸上都露出了茫然的神色,互相看着,摇了摇头,他们年纪还小,似乎从未想过这么深的问题。
陈先生看着他们懵懂的样子,并不气馁,反而将声音提得更高,带着一种引导和激励:“是为了你们将来,能识文断字,明白是非道理,懂得礼义廉耻,不再做那任人欺瞒的‘睁眼瞎’!更是为了咱们这新立的‘大炎’朝,将来能有更多读书明理、通晓古今、能够为国效力、为民做主的栋梁之才!这,便是大王和朝廷对你们的期望!你们,可要用心体会,努力向学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镇压梁山:开局建立天策府请大家收藏:(m.x33yq.org)镇压梁山:开局建立天策府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