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红!第一个“客户”满意而归。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阵地,很快,抱着“病枪”的战士们就在防炮洞外排起了小队。
故障五花八门:有像刚才那样卡壳的;有复进簧疲软导致无法自动上膛的;有准星松动打不准的;甚至还有一支枪的枪托裂了,用铁丝勉强捆着的。
林烽三人忙得不可开交,汗流浃背。小张负责登记、初步询问故障情况,做好标记;刘二负责拆卸外部零件和清理大量泥沙;林烽则像手术医生一样,精准地“诊断”核心问题。
“这支,导气箍堵死了,拆开清理!” “这支,缺口式照门歪了,锉刀给我,微调!” “这挺捷克式!快慢机失灵了?小张,拿那套缴获的鬼子工具来,里面有个小钩子可能用得上!” “刘二,这支三八大盖的防尘盖变形了,卡住枪机,把它撬直!”
工具虽然简陋,但三人配合愈发默契。林烽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是关键,他能从最细微的声音和手感判断出问题所在。小张心灵手巧,能完成精细操作。刘二则是个实干派,力气活和需要耐性的打磨工作做得极好。
李云龙和孔捷也好奇地跑来观摩。看到一支支被宣判“死刑”或“重伤”的枪只在林烽手里神奇地恢复功能,李云龙啧啧称奇:“老林,你小子真行啊!这手艺,比师部修械所的老王头都不差!他修枪还得抡大锤呢!”
孔捷则更关心效率:“老林,这样修,速度跟得上吗?前面可等着用呢!”
林烽头也不抬,手里拧着一颗小螺丝:“平均下来,十分钟左右能解决一支步枪的常见故障。复杂点的,比如校正准星或者修理机枪,可能要半小时。但目前送来的大部分问题都不大,主要是清理和更换小零件。放心吧参谋长,保证让每一支能修的枪都回到战场!”
正说着,一个班长哭丧着脸扛着一挺马克沁重机枪的水冷套筒过来:“林科长,救命啊!俺们的‘老黄牛’歇菜了!”
林烽一看,好家伙,这可是大件!他检查了一下,是供弹板机构出了问题,一个负责拨弹的小铁片断了。 “这个有点麻烦……”林烽皱皱眉,“刘二,看看咱们那堆‘废料’里,有没有类似厚度的铁片?” 刘二赶紧在从敌人尸体和破烂武器上搜集来的金属堆里翻找,还真找到一小块可能是军用水壶上的铁皮。 “试试这个!”林烽比划着,“小张,画个样子。刘二,用小锤和锉刀,照这个样子慢慢敲打打磨出来,注意尺寸要精确!” 这算是个小工程了。三人围着这个小小的零件忙活了二十多分钟,汗滴如雨,终于手工敲打出了一个粗糙但尺寸勉强合适的替代件。 装上之后,林烽手动试验了几次拨弹。 “咔哒、咔哒……”机构恢复了运作! “行了!扛回去试试!注意省着点用,这替代件不结实!”林烽叮嘱道。 那班长激动得差点给林烽跪下:“哎哟!谢谢林科长!您可是救了俺们半个班的命啊!”
就这样,小小的“移动修械点”成了阵地上最热闹的地方之一。叮叮当当的敲打声、锉刀的摩擦声、战士们焦急的等待和修好后的欢声笑语,交织成一曲独特的战场交响乐。
短短一个下午的时间,林烽三人小组竟然奇迹般地修复了三十多支步枪、四挺轻机枪和一挺重机枪的关键故障!这个效率,远超所有人的想象。
看着战士们拿着修好的武器,信心满满地返回战位,李云龙感慨地对孔捷说:“老孔,看见没?这就是人才的重要性!林烽这小子,一个人能顶一个后勤处!”
孔捷深以为然:“是啊,有他在,咱们这支部队的持续战斗力就强了一截不止。这‘移动修械点’,真是想到点子上了!”
夕阳西下,枪炮声再次逐渐密集起来,敌人的新一轮进攻似乎又要开始了。但这一次,警卫营的战士们心里更有底了,因为他们知道,即使手中的武器出了问题,身后也有一个能快速让它“重获新生”的地方。
林烽用袖子擦了擦额头的汗,看着又一波战士拿着修好的枪冲向战位,对累得直不起腰的小张和刘二说:“歇口气,喝点水。我估计,晚上还有的忙呢。”
战斗还在继续,而林烽的“移动修械点”,也如同一个不停跳动的心脏,不断为前沿输送着焕发活力的“武器血液”,确保着警卫营这条防线能够持续地、顽强地战斗下去。
(本章字数:4380字)
喜欢铁血长征,军工崛起请大家收藏:(m.x33yq.org)铁血长征,军工崛起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