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机枪零件的“移植”成功,如同给林烽和他的团队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原来,通过获取并利用更高品质的零部件,真的能在现有条件下,显着提升武器的性能!这个发现让整个装备科都陷入了兴奋的探索氛围之中。
那两挺被拆解的航空机枪,就像一个宝库,每一个零件都被反复研究、测量、测试性能。林烽的目光,最终落在了那几根虽然有些外部损伤,但内膛似乎依旧完好的航空机枪枪管上。
航空机枪为了应对高空高速环境下的散热和高压,其枪管所用的钢材材质、热处理工艺以及内膛加工精度,都远非普通的陆军轻机枪枪管可比。
“团长,”林烽找到正在琢磨地图的李云龙,提出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我想试试,能不能把航空机枪的枪管,换到咱们的捷克式轻机枪上。”
“啥?”李云龙愣了一下,掏了掏耳朵,“把飞机上那大粗管子,按到捷克式上?那不成小马拉大车了?能行吗?再说口径也不一样吧?”
“口径确实不一样,航空机枪是12.7mm左右,咱们的捷克式是7.92mm。”林烽解释道,“所以不是直接换。我的想法是:用缴获的毛坯刚材,重新加工一个新的枪管内孔,拉制出7.92mm的膛线!这样,我们就能得到一根具有极高精度和耐热性的新枪管!然后再把它安装到捷克式的机匣上!”
李云龙听得似懂非懂,但“顶级材料”、“极高精度”这几个词他是懂的,反正他知道林烽不会无的放矢,大手一挥:“搞!你想搞就搞!需要啥?那台宝贝车床是不是得搬出来?”
“是的,团长。这次加工需要更高的精度,必须用车床。”林烽点头。
于是,在部队获得短暂休整的间隙,那台被隐藏起来的宝贝车床再次被小心翼翼地请了出来,安置在绝对安全的隐蔽工棚里。这次加工,堪称装备科有史以来面临的技术巅峰。
首先是对航空机枪枪管的改造。这根粗壮的枪管被固定在车床上,首先要将其外部车削到能适配捷克式机匣的尺寸,这本身就是个精细活。更关键的是内孔加工:要用镗刀将原有的刚材逐步扩大、修直,最终加工到适合7.92mm弹头的尺寸,并且要保证内壁的光洁度和直线度。
张铁匠负责控制炉火,对枪管进行必要的局部加热,以方便加工。林烽亲自操刀,控制着车床的进给和转速,小张则在旁边不停地测量尺寸,报出数据。整个工棚里气氛凝重,只有车床单调的嗡鸣和刀具切削金属的细微声响。
经过大半天小心翼翼的操作,一根外径适配、内孔精准的枪管毛坯终于完成了。接下来是最关键的一步——拉制膛线。
使用那根宝贵的、从航空机枪配套工具里找到的、适用于7.92mm口径的拉刀(可能是备用件或者维修工具),林烽再次重复了那套缓慢而精确的拉削过程。这一次,因为基础材质更好,内孔加工更精准,拉削出来的膛线显得格外清晰、均匀。
一根闪烁着特殊金属光泽、拥有航空级“心脏”的捷克式枪管,诞生了!
精心抛光、清洗后,这根新枪管被安装到了一挺状态良好的捷克式轻机枪上。从外观上看,这挺机枪和别的没什么不同,只有懂行的人仔细看,才能发现枪管的金属色泽似乎更加深沉内敛。
“走!试枪去!”李云龙比谁都着急,亲自扛着这挺经过“心脏移植”的机枪来到了试枪场。
依旧是牛大力担任射手。他压满一个弹匣,瞄准了远处600米处的胸靶——这是捷克式通常的有效射程极限。 “哒哒哒!”一个短点射。 子弹似乎更加集中地钻进了靶心区域。 “咦?感觉后坐力更柔和了点?”牛大力有些惊讶。 “再打远点!打800米那个!”林烽指挥道。
800米靶,已经超出了普通捷克式的有效射程,子弹往往散布极大,甚至难以命中。 “哒哒哒!”牛大力再次射击。 观察员通过望远镜观察,兴奋地报告:“命中!三发全部上靶!散布比平时600米还小!”
“什么?!”李云龙一把抢过望远镜,果然看到800米的靶子上出现了新的弹孔! “再远!打1000米!”林烽的声音也带着激动。
1000米!这几乎是重机枪的有效射程了! 牛大力深吸一口气,仔细瞄准,又是一个短点射。 观察员看了半天,艰难地报告:“……似乎……有一发擦边?太远了,看不清,但肯定有动静!”
“继续!打1200米!”林烽穷追不舍。
1200米,这已经是理论极限了。子弹飞到那里,动能和精度都急剧下降。 这次射击后,观察员看了很久,最终不确定地说:“可能……可能有一发蹭到了靶子边缘?或者是我眼花了……”
虽然没有明确命中,但子弹能飞到1200米并有疑似触碰,这已经远超普通捷克式的性能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铁血长征,军工崛起请大家收藏:(m.x33yq.org)铁血长征,军工崛起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