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火力,稳步提升:”
“102毫米八管火箭炮(39式-2型),月产五具!”林烽念出这个数字时,老张和参与发射架生产的东沟点负责人都不自觉地挺直了腰板。
“配套火箭炮弹,月产三百发!”(包含新式的增程弹)
“同时,”林烽强调,“预生产工作不能停!每月照常储备39式火箭炮的发射管三十根,炮弹尾翼五十套!存入地下仓库,为应对突发需求和未来扩产做好准备!”
这一长串详细到具体数字的生产计划念下来,会议室里安静了片刻,只剩下粗重的呼吸声。任务量之大,要求之高,远超去年任何一个时期!
牛大力掰着手指头算了半天,倒吸一口凉气:“俺的个乖乖!这么多东西……厂长,咱们这三个月,是要把家底儿都掏空啊?”
苏婉适时地站起身,拿着物资清单,冷静地分析道:“厂长,同志们,根据我们的库存和预计的原料供应(包括自产和少量采购),如果各车间、各加工点能够严格按照计划执行,物料方面是基本可以保障的。关键在于人,在于生产效率和组织协调。”
林烽接过话头,声音沉稳而充满力量:“苏婉同志说得对!任务确实艰巨,但并非不可能完成!我们有了七个卫星加工点分散风险,有了更成熟的技术和工艺,有了去年培养起来的技术骨干,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了明确的目标——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反坦克!”
他目光炯炯地看着众人:“这不是我林烽一个人的计划,这是咱们瓦窑堡兵工厂对前线将士的承诺!是对牺牲战友的交代!是对所有期盼胜利的同胞的责任!各车间、各加工点,立刻根据总计划,分解任务,制定自己的生产进度表!遇到问题,及时上报,全厂协调解决!我们要打的,是一场有计划、有组织的生产攻坚战!”
“确保反坦与常规装备双线供应,一个都不能少!”林烽用这句话为会议做了总结。
会议结束后,整个瓦窑堡兵工厂如同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以更高的精度和速度运转起来。计划表被迅速复制,张贴到每一个车间和加工点的墙上。
杨永军的火箭筒生产线开始了新一轮的优化和扩编,人手增加了近一倍,新的专用工具不断被设计制作出来。
王老铁的锻工车间,炉火几乎日夜不息,锻锤的轰鸣声更加密集。
老张穿梭在各个枪炮车间,协调进度,解决技术难题。
牛大力带着警卫排,不仅负责安全,还主动承担起一部分繁重的物料搬运工作,用他的话说:“俺多流点汗,前线的弟兄就能少流点血!”
苏婉的办公室成了信息枢纽和调度中心,电话铃声(有限的几部)、人员请示汇报络绎不绝。
家泉次郎则带着他的质检小组,更加严格地巡视在各条生产线,确保在追求产量的同时,质量绝不滑坡。
挑战无处不在,困难接踵而至。合金钢的供应一度紧张,影响了火箭炮发射架和“铁拳”部分部件的生产,林烽亲自协调,王老铁带着人连夜试验,寻找替代材料和工艺。一个卫星加工点的钻床突发故障,差点影响了一批关键零件的交付,老张带着技术最好的钳工紧急驰援,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将其修复……
但在“反坦优先”的旗帜下,所有的困难都被一一克服。每个人都清楚自己手中零件的重要性,它们最终将汇聚成打击侵略者的铁拳。
一个月后,当苏婉将二月份的生产报表送到林烽面前时,上面清晰地显示,所有主要项目,尤其是反坦克装备,均达到甚至略微超过了计划目标!
“厂长,我们……我们真的做到了!”苏婉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和难以置信的喜悦。
林烽看着报表上那一个个达标的数字,尤其是那三百具“铁拳”火箭筒和一千枚火箭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欣慰而坚定的笑容。
他走到窗前,望着窗外已经开始泛绿的群山和厂区内一片繁忙的景象,知道这个春天,瓦窑堡兵工厂播下的,不仅仅是生产的种子,更是胜利的希望。有了这坚实的春季开局,全年更宏伟的目标,似乎也不再那么遥远了。
喜欢铁血长征,军工崛起请大家收藏:(m.x33yq.org)铁血长征,军工崛起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