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铁也没闲着,他带着人,亲自到两个新点指导砌筑锻炉。“这炉子可是加工点的‘心脏’,火不旺,啥也干不成!”他手把手地教派驻的技工如何掌握当地的煤质特性,如何看火候。
苏婉则统筹着物资供应,确保两个新点初期运转所需的原料、粮食、药品等能够通过秘密渠道及时送达。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理解和支持这个决定。一些被选派到新点的技工,听说那里荒无人烟,条件艰苦,还要与家人长期分离,心里不免有些嘀咕和畏难情绪。
一个叫小李的年轻钳工,就被选中去西南谷。他找到老张,支支吾吾地说:“张师傅,我……我家里老娘身体不太好,能不能……能不能换个人去?”
正好林烽巡视路过,听到了这话。他没有生气,而是把小李叫到一边,和颜悦色地问:“小李,知道你手里做的步枪护木,装在哪支枪上吗?”
小李愣了一下:“就……就是咱们的81杠啊。”
“对,81式步枪。”林烽目光深邃地看着他,“你可能觉得一个护木不重要。可你想过没有,前线的战士,握着有你亲手制作护木的步枪,趴在战壕里,瞄准鬼子扣动扳机的时候,他信任的,不仅仅是枪管和撞针,还有你做的这个托着枪身、抵在他肩上的木头疙瘩!它可能不起眼,但它同样是杀敌武器的一部分!”
他拍了拍小李的肩膀:“新点是艰苦,是偏僻。但正因为那里安全,咱们才能安心地造出更多的护木,更多的支架,让前线的兄弟有更充足的武器去打鬼子!你说,这重不重要?你老娘要是知道她儿子在那么安全的地方为打鬼子出力,她是担心多一点,还是自豪多一点?”
小李听着林烽的话,脸渐渐红了,他猛地抬起头:“厂长,我明白了!我去!我一定在西南谷把护木做得又快又好!”
类似的思想工作也在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着。大家逐渐认识到,去新点不是发配,而是肩负着更重要的使命。
经过近一个月的秘密筹备,“东南谷”和“西南谷”两个新的卫星加工点终于悄然建成并投入了试运行。它们的入口都巧妙地利用天然地形做了伪装,远远看去,就是普通的山体裂缝或灌木丛生的坡地,只有走到近前,才能发现那条仅容一人侧身通过的缝隙,进去之后,却是别有洞天。
随着第一批合格的迫击炮座钎和步枪护木从新点运回主厂区,瓦窑堡兵工厂的“主厂+9个卫星加工点”的分散生产网络正式形成。产能得到了有效分流,核心厂区的安全压力骤减,整个军工体系的韧性和生存能力大大增强。
站在山巅,望着脚下生机勃勃的瓦窑堡和远方连绵的群山,林烽对身边的苏婉和老张说:“看,咱们的根,扎得更深,更广了。鬼子想彻底摧毁咱们,就得把这几百里的大山都翻过来!我看他们,没这个本事!”
老张感慨地点点头:“是啊,这两个新点一开,我心里这块石头,总算又落下了一分。”
苏婉微笑着在本子上记录着:“产能分散,风险降低,体系更健壮。这是我们迈向成熟的重要一步。”
瓦窑堡兵工厂,如同一位深谋远虑的棋手,在广袤的山区棋盘上,又悄然落下了两颗至关重要的棋子。这盘与日寇进行的生存与发展之战,正朝着越来越有利于我们的方向悄然转变。
喜欢铁血长征,军工崛起请大家收藏:(m.x33yq.org)铁血长征,军工崛起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