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盛夏的瓦窑堡,兵工厂的机床转得比陀螺还急,上半年总结大会上“产量翻番”的口号还在厂房里绕着圈,炮弹车间却先卡了壳——“41式”榴弹炮跟下饺子似的从总装线滑下来,配套的105毫米炮弹却供不上趟。车间主任老赵攥着前线的催粮电报,纸角都被捏得发皱,头发愁得掉了一撮,见了林烽就直叹气:“厂长,咱这‘战争之神’要饿肚子了!现在弹体全靠手工车,最熟练的老师傅盯着车床熬大半天,也就弄出一个合格的,一天撑死了才十五个!新造的炮搁那儿,跟摆着看的铁疙瘩没两样,前线同志急得直拍电报!”
林烽跟着老赵钻进弹体精加工车间,刚进门就被刺耳的切削声扎得耳朵发疼。工人们光着膀子,脊梁骨上的汗珠子串成串往下淌,车刀蹭着硬邦邦的铸铁弹体,火星溅得老高,落在地上还能烫出小坑。可成品区的合格弹体堆得还没半人高,有个年轻技工揉着发酸的胳膊,嘟囔道:“这铁疙瘩比后山的石头还硬,车一把刀磨三次,刚磨亮没车两下又钝了,一天下来胳膊酸得抬不起来,眼睛都快盯成斗鸡眼了!”
“不能再这么‘磨洋工’了!”林烽的目光扫过车间角落,落在两台蒙着薄灰的重型冲压机上,眼睛突然亮得像淬了火,“用冲压模具!一次成型,把手工车削的活儿全给它‘压’出来,效率至少翻番!”
“啥?冲压?”王老铁刚凑过来,手里的扳手“哐当”掉在地上,砸得铁板响,“厂长,这大家伙劲儿是大,可炮弹体又圆又有槽,还得留引信螺纹,这一压不得成铁饼?到时候别说打鬼子,扔出去都砸不疼人,还得浪费钢坯!”
李德顺也推了推滑到鼻尖的眼镜,眉头拧成疙瘩:“冲压对模具精度要求高得邪乎,咱现有的设备,能做出那么精细的模子吗?万一尺寸差半丝,整批弹体都得报废,那可是白扔力气!”
牛大力在旁边听得云里雾里,突然一拍大腿,唾沫星子都溅了一点:“俺懂了!是不是跟村里李婶打月饼似的?把面疙瘩往模子里一按,花花草草就出来了!只不过咱这‘面疙瘩’是烧红的铁,‘模子’是钢做的!”
这话逗得众人直乐,连皱着眉的老赵都笑出了褶子。林烽也跟着笑:“大力这比喻太贴切了!咱们就是要做套‘铁月饼模子’,把烧红的钢坯往里一压,弹体的腔、槽、螺纹粗坯全出来,省掉大半手工活!”
说干就干!林烽连夜扎进办公室,台灯亮到后半夜,画出一套组合式冲压模具图纸——上模、下模加核心模,全用自家炼的高强度钨合金钢打造,内腔得磨得比镜子还光,连倒角都得严丝合缝。模具制造的活儿,直接交给家泉次郎和李德顺带领的高级技工团队,这可是考验真本事的硬茬。
王老铁带着锻工们围着钢坯转,反复锻打、退火、淬火,折腾了五六遍,才把模具粗坯弄得方方正正。家泉次郎更较真,戴着特制的放大镜,指挥徒弟们在铣床上一点点精修,嘴里还不停念叨:“再磨!这里还有一丝划痕,压出来的弹体就不光滑,影响后续装药!”
牛大力凑过去想帮忙递工具,刚伸手就被家泉次郎摆手赶开,人家头都没抬,手里的铣刀还在稳稳走刀:“别碰!你这手劲没轻没重,能把铣刀歪半毫米,到时候压出来的炮弹都是歪的,打鬼子准跑偏,还得浪费炮弹!”
牛大力缩回手,挠着头嘟囔:“俺就是想搭把手,至于这么嫌弃吗?俺拎炮弹比谁都稳!”引得旁边的技工们一阵憋笑,连李德顺都忍不住勾了勾嘴角。
折腾了十几天,第一套炮弹冲压模具终于造好了!青黑色的钢模闪着冷光,被天车吊到冲压机上安装好,活像一头蓄势待发的钢铁巨兽。试生产那天,全厂核心骨干都挤到车间里,连食堂的老李师傅都端着锅铲来瞅热闹,车间里静得连呼吸声都听得见,连风扇的嗡嗡声都像停了。
烧得通红的钢坯被机械夹钳从加热炉里夹出来,红得能映亮人脸,精准地放进模具的下模中。林烽往前站了半步,声音沉稳:“冲压!”
操作工深吸一口气,按下按钮。重型冲压机发出“轰隆”一声闷响,震得地面都颤了颤,巨大的上模带着千钧之力缓缓压下,然后猛地加速!“咚”的一声闷撞,整个车间仿佛都静了一瞬。
上模缓缓抬起,机械夹钳再次探入,夹出一个暗红色的弹体毛坯——流线型的外壳已经成型,内壁的预制破裂槽隐约可见,底部还留着底火座的凹坑。夹钳把毛坯扔进冷却槽,“滋啦”一声,白烟冒起半米高,带着股金属淬火的味道。
等弹体冷却透,众人迫不及待围上去。老赵拿着卡尺和螺纹规,量了一遍又一遍,突然激动得跳起来,声音都发颤:“成了!全成了!尺寸误差不到半丝!内壁的槽、底部的孔,还有引信螺纹粗坯,全压出来了!比手工车的还规整,后续就精修两刀就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铁血长征,军工崛起请大家收藏:(m.x33yq.org)铁血长征,军工崛起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