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烽一声令下,“特种电弧炉攻关小组”立刻高速运转起来。瓦窑堡兵工厂最宝贵的特质——那种说干就干、边干边学、用集体智慧攻克难关的精神,在这项前所未有的任务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整个厂区仿佛一架精密的机器,各个部件围绕着“造炉子”这个核心目标,发出了协同的轰鸣。
分工协作,各显神通
老周和他的砌炉队 接下了最基础也最关键的活计——打造电弧炉的“躯壳”。林烽的草图只是个概念,具体到炉体尺寸、钢板厚度、焊接工艺、尤其是内部耐火衬里的结构和配方,都需要老周这帮老师傅凭经验去摸索。车间一角,厚钢板被火焰切割器(利用氧气和乙炔,也是缴获改造的宝贝)按照放样尺寸切开,发出刺耳的嘶鸣和耀眼的火花。老周戴着深色护目镜,亲自操焊,焊条接触钢板时爆发出更加炽烈的白光,熔化的钢水像金色的蝌蚪,精准地填满接缝。
“这里!这里要加强筋!”老周焊完一条缝,抹了把汗,指着炉壳外部,“炉子烧起来里面热得厉害,壳子软了可不行,得给它扎上‘腰带’!”几个锻工立刻抬来预制的角钢,叮叮当当地焊接加固。
炉体内衬更是重中之重。按照李均和林烽商定的方案,采用“打结”工艺。将耐火黏土、碾碎的石英砂、以及从报废砂轮和磨石上精心收集来的刚玉砂,按特定比例混合,加入少量水搅拌成半干的、类似夯土墙的料。工人们用木槌和特制的夯具,一层一层,小心翼翼地将这些混合料砸实在炉壳内壁上,力求均匀、致密,不留空隙。老周不时用手按压检查紧实度,表情严肃得像在雕琢艺术品:“这衬里就是炉子的‘五脏庙’,糊弄不得,稍微有点疏松,高温钢水漏出来,咱这炉子可就‘开膛破肚’了!”
火电厂那边,唐忠祥 带着电工班忙得脚不沾地。那台缴获的大容量变压器被小心翼翼地拆开,露出里面密密麻麻的铜线圈。唐忠祥对照着重新计算好的匝数比和线径要求,指挥着心灵手巧的女工们,像绣花一样,一丝不苟地重新绕制线圈。绝缘材料用的是多层浸渍过绝缘漆的棉布和云母片,这是仓库里能找到的最好材料了。
“绝缘一定要处理好!这里要是打火了,整个电厂都得跳闸!”唐忠祥反复叮嘱。新的供电线路也从电厂直接拉到了研发车间,粗大的电缆外面套着厚厚的陶瓷绝缘子,像一条黑色的巨蟒,预示着它将输送的巨大能量。
彭家蒙 则一头扎进了“土法制电极”这个难题里。仓库里的块状石墨被小锤仔细敲碎,再用石碾子磨成尽可能细的粉末。炼铜厂送来的红铜粉闪烁着金属光泽。两者按不同比例混合,再加入适量的黏土作为粘结剂。然后,他们真的动用了之前造木柄手榴弹用的那种螺旋压力机!
“加压!慢点!稳住了!”彭家蒙喊着号子,和几个壮实的工人一起转动压力机的螺杆,将混合料在特制的圆柱形模具里压制成型。脱模出来的“电极坯”看起来黑不溜秋,其貌不扬。接下来是关键的一步——烧结。他们借用了一座平时用来烧制耐火砖的高温窑,小心翼翼地将电极坯放入,控制着升温和降温曲线。
前几批不是开裂就是强度不够,一碰就碎。彭家蒙不急不躁,和李均反复调整配方和烧结工艺,铜粉的比例提高了,粘结剂减少了,升温速度放慢了……终于,在失败了不知道多少次后,一批看起来结构致密、表面光滑、具有一定强度和导电性的“瓦窑堡牌”土法石墨铜电极诞生了!虽然比正规产品粗笨不少,但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充满了希望。
首次试炉,火花四溅
经过近一个月的紧张筹备,第一台“瓦窑堡式”0.5吨电弧炉(理论容量)终于矗立在了车间中央,像个敦实的钢铁巨人。炉体黝黑,电极升降机构略显粗糙但活动自如,粗大的电缆连接着改造后的变压器和配电柜。所有人都围在周围,心情既激动又忐忑。
“各单元最后检查!”林烽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炉体检查完毕!”
“供电线路正常!”
“冷却水系统通畅!”(他们用钢管自制了简单的炉壳水冷系统)
“电极安装就位!”
“好!”林烽深吸一口气,“首次试炉,启动!目标,熔化废钢料,检验炉况!”
唐忠祥在配电柜前,合上了闸刀。变压器发出低沉的嗡鸣。操作员缓慢推动电极升降控制器,三根粗壮的“土电极”在电机带动下,缓缓下降,伸向炉膛内预先放置的废钢料。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荣克、李均等人紧紧盯着电极尖端与钢料之间的空隙。
就在电极即将接触钢料的瞬间——
“噼里啪啦——轰!!”
一阵耀眼的、令人心悸的白色电弧猛地炸开!伴随着震耳欲聋的爆响,巨大的火花像节日烟花般四处飞溅!整个炉体剧烈震动,配电柜里的保险丝瞬间熔断,发出刺鼻的焦糊味。车间里灯光猛地一暗,随即恢复正常。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铁血长征,军工崛起请大家收藏:(m.x33yq.org)铁血长征,军工崛起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