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道石“气场”的感知越深入,陈远心中的一个疑问就越发强烈:如果“道”真实不虚,如果通过特定方式引导“道韵”就能产生种种不可思议的现象,那么,古代神话中那些移山倒海、呼风唤雨的“神仙”,是否并非完全虚构?如果他们曾真实存在过,如今又身在何方?
这个念头一旦生出,便如同野草般在他心中疯长。他决定,将接下来的研究方向,定位于此。这并非单纯的考据,而是关乎“补天计划”的深层背景,甚至可能关乎人类文明的过去与未来。
陈远开始尝试一种极其冒险且耗费心神的感知方式——不再仅仅是感知道石当前的“道韵场”,而是试图将意识沉入那片无形的星璇深处,去“聆听”其中可能蕴含的、来自遥远过去的“信息回响”。
这极其困难。道石的“道韵场”浩瀚而复杂,大部分信息流都指向当前现实的因果纠缠。寻找过去的痕迹,如同在奔腾的大河中,逆流而上捕捉早已消散的水花。
在一次长达数小时的深度冥想中,陈远的精神力几乎耗尽,就在他即将放弃的边缘,他的意识仿佛穿透了一层无形的薄膜,捕捉到了一些极其破碎、模糊的“片段”:
一片苍茫的大地,灵气如雾如雨,某些强大的生命个体,其自身的“道韵场”能与天地共鸣,引动自然伟力。他们似乎建立过辉煌的文明,并非茹毛饮血。
一场席卷天地的变故?并非战争,更像是一种宇宙环境级别的剧变。灵气的浓度似乎在急剧衰退,或者说,变得“浑浊”、“惰性”,不再易于引导和吸收。
一些闪烁的、关于那呈现出令人震撼的宏大体积与磅礴气势的巨大建筑,它究竟是一座古老而神秘的祭坛,亦或是某种蕴含着未知力量与规则的阵法呢?这样的画面在脑海中不断浮现。似乎是在试图对抗或者适应这种变化。
最后,是一些强大个体,在灵气彻底衰败前,似乎集结了最后的力量,进行了某种迁徙?并非物理意义上的飞行,更像是打开了某种通道,其身影逐渐模糊,融入虚空,不知所踪。留下的,只有逐渐失去超凡力量、在蛮荒中挣扎求存的凡人先祖。
这些片段模糊不清,充满了隐喻和象征,更像是某种集体潜意识的烙印,而非清晰的记录。但陈远直觉感到,这并非幻觉,而是道石这件可能与宇宙同寿(或至少极为古老)的“器物”,在其“场”中残留的、关于上一个“纪元”的微弱印记。
带着从道石中感知到的模糊信息,陈远一头扎进了基地资料库中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神话传说和考古记录中。这一次,他不再将其视为文学想象,而是用“道韵”和“高维技术”的视角去重新解读。
女娲补天:是否可能是一次针对全球性气候剧变(比如小冰期或陨石撞击引发的“核冬天”)的、动用当时最高“修真科技”(比如道石的前身?)的宏大环境改造工程?“炼五色石”是否是凝聚高纯度能量块或操作某种巨型能量矩阵的过程?
颛顼绝地天通:记载中“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这会不会是一次人为的、对地球与某个更高维度空间或者能量源连接的“切断”?原因可能是为了保护脆弱的新生人类文明,避免被高维存在干扰,或者是因为能量源本身即将枯竭或变得不稳定?
黄帝乘龙飞天、老子西出函谷:这些着名的“飞升”事件,是否就是感知片段中那些强大个体,在灵气衰败前,通过某种技术进行的集体“维度跃迁”或“星际移民”?他们去了一个还能支持他们存在形式的更高维度的世界,或者寻找新的、适合修真的星球?
洞天福地:那些传说中灵气浓郁、自成一方世界的秘境,是否可能是上古文明利用强大技术开辟的、依附于主宇宙的“子空间”或“维度夹缝”,用以在外部环境恶化时保存文明火种?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夹缝”也因能量耗尽而逐渐崩塌或与主世界隔绝。
陈远越研究越觉得,许多神话并非空穴来风,它们很可能是在文明断代、知识失落之后,后人用当时所能理解的语言,对上一个辉煌纪元及其终结的模糊记忆和浪漫化描述。
陈远将自己的发现和推测整理成报告,与周老进行了长达数小时的密谈。
周老听完,沉默良久,才缓缓开口:“你的感知和推测,与我和少数几位顶尖学者多年研究的‘非主流’猜想,不谋而合。”
他进一步补充道:“我们怀疑,所谓的‘灵气’,可能是一种弥漫于宇宙的、与意识能产生强相互作用的‘本源能量场’或者‘高维辐射’。在远古时期,地球所处的宇宙坐标或者自身状态特殊,这种能量场极为活跃浓郁,使得‘修真’成为可能。”
“而后来,可能由于银河系旋臂运动、太阳系穿过某个星际尘埃带,或者其他未知的宇宙尺度事件,地球环境的‘灵气浓度’急剧下降,变得不再适合那种依赖外部高浓度能量的‘古典修真’模式生存和发展。那些依赖于此的‘神仙’或者说高等修真文明,要么迁徙,要么沉寂,要么……如同恐龙一样,逐渐消亡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一颗石头请大家收藏:(m.x33yq.org)一颗石头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