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月的时光,在湄羽湖畔的叮咚施工声、图纸的沙沙翻页声和村民们的议论声中,悄然流逝。
初夏的炎热开始显露威力,但湖边的风依旧带着水汽的清凉。沈屿和方婉秋共同规划的“湄羽湖畔文旅”蓝图,从纸面逐渐落到了现实的土地上。
那两处选定的老宅,经过精心改造,已然焕然一新。一家保留了赣派民居的白墙黛瓦、飞檐翘角风格,内部却进行了现代化改造,配备了舒适的卫浴和设施,庭院里移栽了翠竹,摆放了石桌石凳,取名为“听竹居”,古朴雅致。
另一家则大胆采用了更现代简约的设计,大量运用落地玻璃和原木材料,线条流畅,视野极佳,几乎每个房间都能看到湖景,命名为“观澜舍”,充满时尚感。两家民宿隔水相望,风格迥异,却和谐地融入了湖畔的风景。
临湖的那块空地上,“渔歌唱晚”农家乐也已初具规模。主体建筑是两层小楼,有一个极大的木质露台延伸至水边,露台上摆着原木桌椅。
可以想象,未来在这里品尝着新鲜的湖鲜,看着落日熔金、渔舟唱晚,该是何等惬意。
湖边新建了一个小巧的木制码头,几艘崭新的电动小船系在岸边,随着微波轻轻摇晃。
码头旁,一间售卖本地特产和手工艺品的小店“湄羽风物”也已布置妥当,货架上摆放着村民自制的干笋、鱼干、竹编工艺品,以及方婉秋设计的一些印有湄羽湖风景的明信片和帆布包。
方婉秋自己的“湄羽·湖畔咖啡屋”也进行了一次小小的升级,增加了一些户外座椅,使得景观视野更开阔。
整个区域,以咖啡屋为起点,沿湖岸自然延伸,形成了一个小而精的旅游服务集群。
虽然规模不大,但设计用心,品质感十足,与周边原始的湖光山色相得益彰,丝毫没有破坏原有的宁静氛围,反而增添了几分精致的人文气息。
沈屿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时间依旧保持着“躺平”的姿态。他很少去施工现场指手画脚,细节设计和具体执行几乎全权交给了方婉秋。
他更像一个战略投资者和最后的把关人,每天依旧钓鱼、看书、锻炼,偶尔开车去县城采购些物资,或者只是在村里闲逛,和于老板等村民聊聊天,了解风土人情。
只有遇到需要决策或对外协调的关键问题时,他才会出现,提出清晰的意见,然后问题往往能迎刃而解。
他的淡定和“甩手掌柜”作风,起初让方婉秋有些不解,但渐渐发现,这种放手反而给了她极大的发挥空间,也让合作异常顺畅。
终于,在所有工程基本完工,只剩下一些细枝末节需要完善的时候,一个傍晚,沈屿提议,去湖上泛舟,算是庆祝阶段性成果,也检验一下新码头和小船的性能。
方婉秋欣然同意。夕阳西下,晚霞将天空染成瑰丽的橘红色,湖水被映照得流光溢彩。
艾草兴奋地跟到码头,帮忙解开缆绳。沈屿和方婉秋登上其中一艘电动小船,小船平稳地驶离岸边,向着湖心缓缓而去。
湖面开阔,水波不兴。电动船噪音很小,只有细微的电机声和水流被划开的哗哗声。远离了岸边的喧嚣,世界仿佛瞬间安静下来。
夕阳的余晖洒在两人身上,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色。沈屿负责操控方向,方婉秋坐在船头,任由湖风拂面,吹起她额前的碎发。
他们沿着湖岸慢慢行驶,从水上看自己一个多月来的心血,又是另一番感受。“听竹居”掩映在绿树丛中,“观澜舍”的玻璃幕墙反射着晚霞,“渔歌唱晚”的露台静静地伸向湖水,咖啡屋的风铃似乎还能听到隐约的叮咚声。一切都井然有序,充满了希望。
“真美。”方婉秋轻声感叹,不知是说景色,还是说他们共同创造的这一切。这段时间的忙碌和压力,在这一刻的宁静与成就面前,都烟消云散了。
她转头看向身旁操控着船舵的沈屿,他神情专注地看着前方,侧脸在夕阳下轮廓分明,带着一种沉静的力量。
就是这个看似懒散的男人,在她最无助的时候,提出了这个看似异想天开的计划,并和她一起,将它一步步变成了现实。
沈屿似乎感受到了她的目光,转过头,对她笑了笑,没有说话,但眼神温和。
他调整方向,将船驶向一片更开阔的水域。这里,天光水色浑然一体,仿佛置身于一片燃烧的琉璃世界。
“艾草,帮我们拍张照吧。”沈屿对岸上一直跟着他们脚步、兴奋地挥着手的艾草喊道。
“好嘞!”艾草连忙举起手机,找好角度。镜头里,小船荡漾在金光闪闪的湖面上,沈屿和方婉秋一坐一站,身影被夕阳勾勒出温暖的轮廓,背景是如梦似幻的湖光山色,画面美得令人窒息。艾草连续按了几下快门。
船在湖心缓缓停下,任由其随波轻荡。两人都没有说话,静静地享受着这落日时分独有的壮丽与宁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穿越后,我选择躺平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穿越后,我选择躺平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