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屿那两句“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的诗句,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心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最终汇聚成了一股席卷而来的热潮。
这股热潮,不仅仅局限于网络空间的点赞、转发和热议,更以一种实实在在的方式,冲刷着原本静谧的湄羽村。
文化界的赞誉率先抵达。几位颇具影响力的文学评论家、诗人在各自的专栏或社交平台上发表了长篇评论,盛赞这两句诗。
他们认为,这短短十四字,继承了古典诗词“意境交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精髓,同时又极具现代感,捕捉到了当代人在喧嚣世界中渴望心灵栖息地的普遍情绪。
诗句中那种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哲思,与湄羽湖天然去雕饰的山水画卷相得益彰,堪称现代山水田园诗的典范之作。
甚至有学者将其与古代隐逸诗人的名句相提并论,探讨其中蕴含的生态意识和生命感悟。
这些专业的、高规格的评价,进一步抬升了诗句的格调,也将“湄羽湖”这个地名,与“诗意栖居”、“人文秘境”等高端标签牢牢绑定,吸引了大量对文化和自然有双重追求的游客。
紧随其后的,是旅游热潮的实质性爆发。最初的探险者和粉丝打卡之后,发布的精美照片和充满惊叹的游记,如同最好的广告,吸引了更多慕名而来的游客。
周末和节假日,通往湄羽村的那条原本清静的湖滨公路,开始出现拥堵。村里一下子热闹起来,随处可见背着相机、穿着冲锋衣或飘逸长裙的游客,他们沿着湖岸漫步,在码头排队等候泛舟,在民宿和咖啡屋外拍照留念。空气中混杂着各地的方言、笑语和相机快门的咔嚓声。
沈屿和方婉秋共同投资的几家产业,迎来了开业以来的首次真正意义上的“爆满”。
“听竹居”和“观澜舍”两家民宿,几乎天天客满,需要提前一周甚至更久预订。游客们对民宿的设计、环境和湖景视野赞不绝口,尤其是“观澜舍”的全景玻璃窗,成了网红拍照点。
方婉秋不得不临时招聘了村里两位手脚麻利的妇女帮忙打扫和接待。
“渔歌唱晚”农家乐的露台座位成了抢手货,傍晚时分一位难求。游客们一边品尝着新鲜的清蒸鳜鱼、红烧河虾、本地土鸡汤,一边欣赏着落日熔金的湖景,体验感直接拉满。
后厨忙得不可开交,原本只是帮忙的于老板夫妇,现在几乎全职泡在了店里,还雇了两个村民帮厨。
小码头边的几条电动船,从早到晚几乎没停过。泛舟湖上,成为体验湄羽湖精髓的必选项。
湖面上星星点点的小船,与倒映的山光云影交织,自成风景。负责船只租赁和安全的村民,收入也增加了不少。
“湄羽风物”特产店生意兴隆。村民自制的笋干、鱼干、梅干菜,以及方婉秋设计的那套湄羽湖风景明信片和帆布包,成了畅销品。艾草在咖啡屋忙碌之余,还要抽空过来照看店铺。
而作为“风暴眼”的“湄羽·湖畔咖啡屋”,更是人气爆棚。游客们都将这里视为“朝圣”之地,一定要来坐一坐沈屿坐过的位置,喝一杯咖啡,拍一张同款照片。
玻璃走廊上永远坐满了人。方婉秋不得不增加了户外座椅,并限制了单次用餐时间。她亲自冲泡的手冲咖啡和特色糕点供不应求,艾草忙得脚不沾地。
虽然辛苦,但看到店里熙熙攘攘的景象和不断增长的营业额,方婉秋疲惫的脸上,却洋溢着前所未有的光彩和干劲。
这是她自己的事业,靠她和伙伴的努力获得的成功,这种成就感,是家族企业里的职位无法比拟的。
最直接受益的,是湄羽村的村民们。游客的到来,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除了在沈屿和方婉秋的产业里工作的村民拿到了不错的工资,很多村民也将自家多余的房间简单收拾出来做家庭旅馆,虽然条件简陋,但也满足了一部分预算有限的游客需求。
村民自家种的蔬菜、养的鸡鸭、捞的鱼虾,不愁销路,价格也比以前卖到镇上高了不少。村里唯一的小卖部,进货频率翻了几倍。
原本有些冷清的村庄,充满了活力,村民们的脸上多了笑容,对待游客也更加热情友善。
村长老于和于老板他们更是乐得合不拢嘴,见到沈屿和方婉秋就竖大拇指,说他们是村里的“福星”。
一切,似乎都在朝着最好的方向发展。沈屿那看似随意的两句诗,真的像点石成金的金手指,激活了这个沉睡的湖畔村落。
然而,在这片热火朝天的景象中,有一个人,却依然保持着一种近乎“局外人”的悠闲。那就是沈屿本人。
游客暴增后,他反而减少了去咖啡屋的频率。即使去,也多半选择在清晨店铺刚开门、或者傍晚游客逐渐散去的时候。
他依旧会坐在玻璃走廊的老位置,但很少点需要复杂制作的咖啡,多半是一杯清茶,看看书,或者只是安静地看着湖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穿越后,我选择躺平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穿越后,我选择躺平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