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人言,若主公拒见,便报其名——颍川荀彧。”
曹操一怔,目光转向陈渡。
**曹操盛情款待了荀彧,宾主相谈甚欢。
将军可曾听闻,董卓即将挟持天子迁都长安。荀彧语气平静。
曹操颔首道:军师亦有此见。更言天子恐怕早在攻破汜水关时,就已秘密转移至长安。
《孙子兵法》云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将军不妨在虎牢关前设疑兵佯攻,主力则暗渡黄河...
曹操面露讶色:先生怎知军师已命人赶制舟筏,准备北渡黄河?
荀彧继续道:十八路诸侯齐聚虎牢,西凉军已成强弩之末,孟津关必然守备空虚...
曹操急切追问:先生可有拿下孟津,又不惊动雒阳董卓的万全之策?
......
荀彧话锋一转:待董卓退回长安,诸侯联军必将瓦解。届时董卓必会卷土重来,将军准备如何应对?
曹操坚定道:军师言董卓暴虐无道,终将自取 ** 。即便此番逃过联军围剿,也难逃内乱之祸。
......
荀彧又问:如今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将军有何打算?
曹操热泪盈眶:
操虽才疏学浅,却立志匡扶天下。
若形势真如先生所言,
愿求一州之地,广纳贤才,
保境安民,扩充实力,
铲除奸佞,复兴汉室。
若能迎回天子,死而无憾!
......
荀彧感叹:将军之胆略忠心,实在令彧叹服。
今日来得仓促,他日定当再来拜访,望将军不弃。
荀彧告辞离去。
他本是抱着试探曹操的心思前来,
却反被曹操的气度所震撼。
他原想借此机会展现才华,赢得曹操倚重,实现胸中抱负。
毕竟作为颍川荀氏家主,屈尊造访已是给足了曹操颜面。
然而曹操的态度让他困惑不已。
若真有如此雄才,怎会不明白他的来意?
他主动献策,已然表明合作之意,
可曹操却屡屡暗示:
军师早有预见,
这分明是在婉拒与他建立对等关系。
“莫非祭酒陈渡真有通天之能,竟让他觉得凭着寒门出身,就能令我颍川士族俯首听命?”
凛冽的北风中,荀彧呵出一口白雾,眉宇间凝着化不开的忧思。
曹操方才那番话实在刺耳,可环顾天下诸侯,竟再寻不出第二个能入他眼的人物。
……
望着荀彧远去的背影,曹操重重跌坐在席上。何颙那句“王佐之才”的评语或许有世族互捧之嫌,但今夜长谈已让他确信——即便称不上王佐,治州理政之才绝对当得起。
案头竹简还摊开着陈渡拟定的方略。这些日子他们反复推敲的宏图,此刻却因失了贤才而显得格外刺目。
【愿请一州之地,乞治国之才】的誓词字字真心。眼下缺的不是奇谋——陈渡献的兵法韬略已堪称惊世骇俗——缺的是能把州郡县衙运转如常的经世之才。这等本事,非得像荀氏这般累世公卿的家族方能积淀。
指节叩着案几,曹操忽然失笑:“太阿,你说这般人物,当真还会回头?”
“明公何须自疑?”陈渡拎着温好的酒壶倾注,“当世能当‘乱世英雄’四字的,除您之外……”琥珀色的酒液在盏中打着旋,“荀文若弃袁本初而来,不正是看破了这点么?”
《权柄之议》
夜色深沉,烛火摇曳。曹操凝视着案前竹简,忽闻陈渡进言:许子将曾言明公乃乱世豪杰,今观荀氏之举,足证此评不虚。
此人出身名门,性如孤松,若非认定明公乃真命之主,岂肯折节来见?今日所请,实为颍川士族发声。
所求者,不过文武并立,共治天下。
明公当真愿分权予之?
曹操抚须而笑:有何不可?吾本驰骋疆场,政事非所长。若有荀文若坐镇后方,恰可全吾征战之志。
陈渡闻言默然。他这才想起,此时的曹操尚未萌生称王之心。待到他日权柄加身,今日让权之策必成桎梏。更何况那些颍川世家,终究不会与曹操同心。
明公以诚相待,彼辈却未必推心置腹。乱世之中,岂能将权柄轻授他人?须知是他们需求明公,而非明公依赖他们。
曹操目光渐凝:先生之言,如雷贯耳。
忽而上前执住陈渡双手:然在吾心中,先生终究与他人不同。
陈渡深深拜倒:明公厚恩,虽九死难报!
起身后又道:明公且宽心,荀文若除却明公,别无选择。不出旬日,必当重返。
※※※
河畔风急,战旗猎猎。
五日后,酸枣联军兵临虎牢关下。孙坚抚摸着曹操所赠八千精甲,慨然应允为曹军虚张声势。他暗自揣度曹操必有奇谋,却百思不得其解。
[
渡过黄河北上,在河北静观其变?
这绝非曹孟德的风格。
然而他也实在难以想象,曹操会冒险南渡黄河,孤军深入敌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三国:一代谋圣陈渡请大家收藏:(m.x33yq.org)三国:一代谋圣陈渡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