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确实厉害,我单方面宣布这首是我心中今年的摇滚第一,《曾经的你》都比不上!”
“我倒觉得《曾经的你》给我的感触更深。”
很快,上百人的群里分成了两派,一方支持《曾经的你》,另一方力挺《 ** 那个石家庄人》,两边谁也说服不了谁。
投票功能在这时发挥了作用。
最终,《**那个石家庄人》以领先十票的结果胜出。
曲中熟悉的地名与故事,显然深深打动了这群来自石家庄的音乐人。
“高是不是小时候在石家庄住过?不然怎么能写出这样的词?”
有人在群里提出这个疑问,是在反复聆听这首之后。
“也可能是听别人讲的故事,我个人更倾向于这种解释。”
随即有人回应,毕竟词中包含太多只有本地人才了解的细节。
“我觉得这首放在国内任何一个工业城市都合适。人民商场、乒乓少年,词中的巨大变迁不过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只是高把背景放在了石家庄。”
“无论如何,这首的旋律、配器、编排,真的让我佩服,高**!”
“高**!”
迷最在意的是曲是否耐听、是否动人。
而作为音乐人,要用一首征服同行并不容易,高却做到了。
“高爷他们在石家庄待几天?明天还有演出吗?”
“只演一天,别指望了。”
“想听只能跟着他们跑巡演,下一站还不知道是哪个城市,现在还没定。”
听到群里的解释,许多准备抢第二天票的人都愣住了,这下怎么办?
……………………………………
在石家庄长安区的某个小区,住着乐评人陈炜。
也许很多人不熟悉他的名字,但只要看到他书房书架上那一排排《通俗音乐》历年杂志,他的身份便不言自明——
前《通俗音乐》主编,陈炜。
去年《通俗音乐》编辑部解散,凭借多年出版社经验,他顺利在一家出版公司找到了新工作。
此外,他在网络上还有一个活跃的身份:自由撰稿人、乐评人。
陈炜不太喜欢“乐评家”这个称呼,觉得“乐评人”更适合自己。
《通俗音乐》创刊时,每期杂志都会附赠一张光盘,里面收录了全国各地摇滚音乐人寄来的小样、Demo或完整曲。很多摇滚乐迷正是通过这本杂志和这张光盘爱上了摇滚。
尽管《通俗音乐》已休刊,编辑部也已解散,那个接收Demo的邮寄地址却一直保留着。
至今,全国各地的音乐人仍会通过邮寄的方式,将作品寄给陈炜。
即便如今已是互联网时代,陈炜仍保持着过去的习惯,定期去收取这些快递。
每听完一首,他还会回一封措辞犀利的信。
陈炜并非与世隔绝,他也享受着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微信里加了不少各地的音乐人,每次出差到外地,总有音乐圈的朋友为他接风。
这天他在书房写作时,桌上的微信收到一条消息。
“陈老师,高来石家庄了。”
陈炜回了个问号。
他确实没关注高来石家庄的消息,看到这条信息,心里满是疑惑,不知对方意图何在。
“这是高现场唱的一首新,叫《 ** 那个石家庄人》。”
对方发来一段视频。
陈炜还没点开视频,微信上其他好友仿佛嗅到了什么,纷纷效仿着发来消息,内容都围绕着高和这首。
众人的举动勾起了陈炜的好奇。
这首到底有什么魔力,能让这么多人同时推荐给他?
想到这里,陈炜点开了视频。
‘傍晚6点下班,换掉药厂的衣裳
妻子在熬粥,我去喝几瓶啤酒……’
视频画质和音质都很差,但陈炜毫不在意,他的注意力完全被音乐吸引,这首带给他太多前所未有的感受。
妻子进来送茶,见他哆嗦了一下,以为是被自己吓到了。
“老陈,你怎么了?”
陈炜摇摇头:“没事。”
是曲中的一声小号震撼了他!
一曲终了,陈炜忍不住又点开重放,一遍又一遍。直到他突然想起什么,打开微博,双手在键盘上抬起又落下。
想说些什么却不知从何说起,这首给这个老摇滚迷带来了太多震撼……
许久未动笔的陈炜开始在键盘上慢慢敲字,一字一句地斟酌,许久才在文档里写下一段话,随即又删掉了,总觉得不够满意。
没有灵感时,他就重新打开那段视频,一边听一边写。
“再写高是需要很大勇气的,他的迷群体最为复杂,有人固守过去从不向前看,也有人不喜欢早期的高,只要稍有不慎就会引来各方不满。
这次我只想谈一首《 ** 那个石家庄人》……”
这篇短短百余字的文章,耗费了陈炜近两个小时。睡前他又检查了一遍,确认无误后发到了个人微博上。
陈炜的微博粉丝不多,他主要用它向国内摇滚乐迷推荐新和新乐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后宫港岛:之在港片当大佬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后宫港岛:之在港片当大佬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