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午后,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李家村的空气里弥漫着丰收的喜悦,田埂上堆满了金黄的谷穗,屋檐下挂满了红彤彤的辣椒和金灿灿的玉米。
然而,这份喜悦却没有笼罩到村东头的王婶和李婶家。
“王翠花!你给我出来!你凭什么占我家的地!”李婶叉着腰,站在自家宅基地的边界上,对着隔壁王婶家的院子大声嚷嚷。她的声音尖利刺耳,像一把生锈的剪刀,划破了村庄的宁静。
王婶听到声音,也立刻从屋里冲了出来,同样叉着腰,毫不示弱地回骂道:“李桂兰!你胡说八道什么!这地本来就是我家的,是你自己眼神不好,记错了边界!”
“你才胡说八道!”李婶气得脸都红了,“二十年前分地的时候,这棵老槐树就是边界!你看看你家的院墙,都砌到我家这边来了!”
“什么老槐树!”王婶也不甘示弱,“这老槐树本来就在我家地界里!是你想占便宜,故意找茬!”
原来,王婶和李婶两家是邻居,中间只隔着一道矮矮的土墙。最近王婶家想把院墙砌高一点,李婶却认为王婶家的院墙砌过了界,占了自家的宅基地。两家为此吵了起来,从最开始的口角之争,到后来的互相谩骂,甚至差点动手打起来。
周围的村民听到动静,都纷纷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这两家怎么又吵起来了?”
“还不是为了宅基地那点事。”
“依我看,王婶家的院墙确实有点过界了。”
“也不一定,说不定是李婶记错了呢。”
“这老宅基地的边界,本来就说不清楚,吵也没用。”
村民们议论纷纷,但却没人敢上前劝架。王婶和李婶都是村里有名的“厉害角色”,谁也不想得罪她们。
村干部也闻讯赶了过来。村支书张大爷皱着眉头,劝道:“王翠花,李桂兰,你们别吵了。有话好好说,吵解决不了问题。”
“张大爷,您来评评理!”李婶立刻拉着张大爷,指着边界上的老槐树,“您看看,二十年前分地的时候,这棵老槐树就是我家的地界标志!现在王婶家的院墙都砌到槐树这边来了,这不是明摆着占我家的地吗?”
王婶也赶紧说道:“张大爷,您可不能听她的!这老槐树本来就在我家院子边上,是她想讹人!我家砌院墙,根本没占她的地!”
张大爷看着那棵老槐树,又看了看两家的院墙,也犯了难。这老宅基地的边界确实没有明确的书面记载,全凭老人们的记忆。二十多年过去了,谁也记不清当时的具体情况了。
“你们两家先冷静一下。”张大爷叹了口气,“这地界的事,我也记不太清了。要不这样,我们找几个村里的老长辈来,一起回忆一下当时的情况,再做决定?”
“找老长辈也没用!”王婶说道,“他们肯定都向着李桂兰!”
“你胡说!”李婶反驳道,“老长辈们都是公平公正的!”
两家又吵了起来,张大爷劝了半天,也没劝住。最后,他无奈地摇了摇头,说道:“你们先别吵了,我明天再找老长辈们商量一下。今天先就这样吧。”说完,他便转身离开了。
张大爷走后,王婶和李婶依旧不依不饶地互相谩骂着,围观的村民们也渐渐散了,只剩下几家的孩子还在远处好奇地看着。
念宝和李向阳放学回家,正好路过这里。看到这一幕,李向阳皱了皱眉,拉着念宝想绕开走:“念宝,咱们别管闲事,快回家吧。”
念宝却停下了脚步,她看着争吵不休的王婶和李婶,又看了看两家院子里吓得不敢出声的孩子,心里有些不忍。她知道,这样吵下去,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伤了邻里之间的和气。
“哥,我们不能就这么走了。”念宝说道,“王婶和李婶再这么吵下去,肯定会出事的。我们得想办法劝劝她们。”
“劝她们?”李向阳笑了笑,“你没看到她们刚才那个样子吗?谁劝都没用。我们还是别自讨没趣了。”
念宝却摇了摇头:“我有办法。哥,你帮我一个忙好不好?”
李向阳看着念宝认真的样子,无奈地叹了口气:“好吧,你说吧,要我帮你做什么?”
念宝附在李向阳耳边,小声地说了几句。李向阳听了,有些惊讶地看着她:“这样能行吗?”
“肯定能行!”念宝点了点头,“哥,你就相信我吧。”
李向阳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点了点头:“好吧,我听你的。”
于是,李向阳按照念宝的吩咐,走到不远处,对着王婶家的儿子王小宝和李婶家的女儿李小丫招了招手:“小宝,小丫,你们过来一下。”
王小宝和李小丫都是五六岁的孩子,平时经常一起玩。今天看到两家大人吵架,他们都吓得躲在院子里不敢出来。听到李向阳的声音,他们犹豫了一下,还是低着头走了过来。
“向阳哥,有事吗?”王小宝小声地问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七十年代的宝请大家收藏:(m.x33yq.org)七十年代的宝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