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的风带着几分凉意,吹得院子里的梧桐叶簌簌往下落。念宝坐在门槛上,手里攥着半块玉米饼,眼睛却盯着村口的方向——张秀兰去镇上赶集了,说好要给她带块花布,做件新棉袄。
“念宝,快进来,风大。”李兴荣扛着锄头从地里回来,额角还挂着汗珠。他把锄头靠在墙角,伸手摸了摸女儿的头,“你娘应该快回来了,再等等。”
念宝点点头,跟着父亲进了屋。屋里的八仙桌上摆着刚算好的秋收账本,李建业坐下后,拿起账本翻了翻,眉头轻轻皱了起来。今年谷子收成不错,但粮价又降了些,除去种子、化肥的成本,剩下的钱只够给两个儿子交学费,还要留点备用,张秀兰想要的缝纫机,看样子又得往后拖了。
“爹,你怎么了?”念宝爬到凳子上,凑过来看账本。她认得上面的数字,虽然还不太懂“成本”“利润”这些词,但看父亲的表情,也知道家里的钱可能不够用了。
李兴荣叹了口气,把账本合上:“没事,就是琢磨着,怎么能多赚点钱,给你娘买台缝纫机,再给你们兄妹几个添件新衣裳。”
念宝没说话,心里却想起了昨天下午的事。昨天她跟着王婶去村口的小卖部买糖,正好碰到去镇上卖菜回来的刘叔。刘叔一边擦汗,一边跟小卖部老板抱怨:“现在猪肉价涨得厉害,我早上想去割点肉给娃子补补,一问要八毛钱一斤,比上个月贵了一毛五,舍不得啊!”
当时她没太在意,可现在看到父亲发愁,忽然觉得这是个机会。前世她在农村调研时,见过不少农户靠养猪脱贫,尤其是在猪肉价格上涨的时候,一头猪能赚不少钱。而且村里大多人家只种庄稼,养猪的很少,不用担心竞争。
“爹,我们养猪吧!”念宝忽然开口,声音清脆。
李兴荣愣了一下,以为自己听错了:“你说啥?养猪?”
“嗯!”念宝用力点头,小手比划着,“昨天刘叔说,镇上猪肉涨到八毛钱一斤了,我们养两头猪,等长大了卖掉,就能换好多谷子,还能给娘买缝纫机!”
李兴荣放下手里的茶杯,认真地看着女儿。他知道念宝比一般孩子聪明,之前帮村民选种、调解邻里矛盾,都办得妥妥帖帖,但养猪不是小事。一来需要本钱,买小猪崽、买饲料都要花钱;二来他们没养过猪,不知道怎么喂,万一猪生病了,不仅赚不到钱,还得赔本。
“念宝,养猪可不是闹着玩的。”李兴荣耐心地解释,“买两头小猪崽要二十多块钱,还要买玉米、红薯当饲料,这些都是钱。而且我们没经验,要是猪病了,可咋整?”
念宝早就想到了这些问题。她记得前世看过的养猪手册里,说过怎么选健康的猪崽,怎么搭配饲料,还有简单的防疫方法。她不能直接说自己懂这些,只能装作“听别人说的”。
“爹,我听王婶说,选小猪崽要选毛亮、屁股圆的,这样的猪长得快。”念宝眨着眼睛,故意说得像是随口听来的,“而且我们可以用自家种的玉米、红薯喂猪,不用买太多饲料。还有,猪舍要勤打扫,给猪吃干净的食物,猪就不容易生病啦!”
正说着,张秀兰提着布包从外面回来,刚进门就听到父女俩的对话。她放下布包,拿起桌上的水壶倒了杯温水,笑着问:“你们爷俩在说啥呢?这么热闹。”
“你闺女刚才跟我说,想让我们养猪,说能赚钱给你买缝纫机。”李兴荣笑着把事情跟张秀兰说了一遍。
张秀兰愣了一下,随即走到念宝身边,摸了摸她的头:“念宝真孝顺,不过养猪确实不容易。你王婶家前几年养过猪,结果猪得了瘟病,死了两头,赔了不少钱,从那以后就再也没养过。”
念宝知道张秀兰担心什么。她拉着母亲的手,仰着小脸认真地说:“娘,我们跟王婶不一样。我听村东头的李兽医说,只要勤打扫猪舍,每周用石灰消一次毒,猪就不容易得瘟病。而且我们只养两头,先试试,要是养得好,再接着养。”
张秀兰看着女儿坚定的眼神,心里忽然有些动摇。她知道念宝是个有主意的孩子,之前帮村民选种,大家都夸她聪明。而且家里确实需要多些收入,要是养猪真能赚钱,不仅能买缝纫机,还能给孩子们改善生活。
“要不……我们问问你王婶?”张秀兰看向李建业,想听听他的意见。
李兴荣点点头。王婶在村里住了几十年,见多识广,说不定能给他们出出主意。他起身拿起墙角的草帽:“我现在就去王婶家问问,你们娘俩在家等着。”
李兴荣走后,张秀兰从布包里拿出一块粉色的花布,递到念宝面前:“你看,娘给你买的花布,等过两天闲了,给你做件新棉袄,好不好?”
念宝看着那块花布,上面印着小碎花,特别好看。她抱着花布,靠在张秀兰怀里,小声说:“娘,要是我们养猪赚了钱,也给你做件新棉袄,还有哥哥和爹,都做新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七十年代的宝请大家收藏:(m.x33yq.org)七十年代的宝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