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腧穴: 睛明、攒竹、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委中、承山、至阴……
(旁边配有详细的循行路线图和穴位定位法。)
正是白天他用于治疗母亲腰痛时所涉及的经络!肾俞、委中等穴位赫然在列!
《医典》不仅印证了他白天的操作,更给了他一个系统性的、远超他想象的宏大体系!它直接揭示了这些穴位隶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并阐述了整条经络的循行路线和主治范围!
这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而是一张庞大的、相互关联的医学地图!
强烈的求知欲驱使着二两,他立刻又尝试输入其他知识。他回忆《药理学》中关于“利尿剂”的作用机理:作用于肾小管,抑制钠离子和水的重吸收……
《医典》光华再变。显现出的却是关于“水液代谢”的论述:
【水液代谢】
《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水液停滞,则为湿、为痰、为饮、为肿。治当:
? 宣肺行水: 如麻黄、杏仁。
? 健脾渗湿: 如茯苓、白术。
? 温阳利水: 如附子、桂枝。
? 清热利湿: 如车前子、滑石。
它将现代药理学的微观作用,提升到了人体整体气化功能的高度来解释!并且给出了从“肺、脾、肾”不同脏腑入手,运用不同性味药材的治疗思路!
二两彻底明白了。《医典》并非简单地存储知识,它更像是一个拥有至高智慧的“导师”或者说“翻译器”。它能够接收二两输入的、来自现代医学体系的“问题”或“知识点”,然后从它自身所蕴含的、更为宏大深邃的医学体系中,提取出相应的、更高维度的“答案”和“原理”!
现代医学善于解析“是什么”(结构、成分、通路),而这本《医典》所代表的医学体系,则更擅长阐释“为什么”(气机、阴阳、五行生克)和“如何整体调控”!
两者并非对立,而是互补!是不同维度、不同视角对同一生命奥秘的探索!
这个发现让二两激动得几乎战栗。他拥有了一个能够沟通古今、融合中西的桥梁!这远比单纯获得一本记载着无数仙方神药的“秘籍”要珍贵得多!因为后者是“鱼”,而前者是“渔”!是能够让他真正理解医学本质,并有可能开创出一条全新道路的无上法门!
他贪婪地、不知疲倦地开始进行各种“测试”。
他输入“炎症反应”(红、肿、热、痛),《医典》反馈“热毒壅盛,气血缠滞”的病机,以及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治则和方药(如五味消毒饮、仙方活命饮)。
他输入“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医典》反馈“外感戾气、疠气”的病因学说,以及“扶正祛邪”的根本大法,详细论述如何通过增强人体“正气”(免疫力)来对抗“邪气”。
他输入“血液循环”,《医典》反馈“心主血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理论,以及活血化瘀、补气养血的方剂(如血府逐瘀汤、当归补血汤)。
他输入“神经系统”,《医典》反馈“心主神明”、“肝主疏泄”与情志、思维的关系,以及安神定志、疏肝解郁的治法。
每一次“输入-输出”的过程,都像是一次头脑风暴,一次思维的剧烈碰撞。现代医学精确但略显割裂的认知,与中医整体、动态、关联的哲学观,在二两的脑海中交织、碰撞、融合。
他仿佛看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正在他的意识里,凭借着《医典》这座神奇的桥梁,开始缓慢地、艰难地、却又不可阻挡地拼接在一起。
现代医学的“细胞”、“细菌”、“病毒”、“激素”、“神经递质”,似乎都能在中医的“阴阳”、“气血”、“津液”、“脏腑”、“经络”体系中找到对应的“象”和“关系”。前者是微观的、物质的、精确的;后者是宏观的、功能的、关系的。两者描述的是同一生命现象的不同层面!
这种融合带来的启发是爆炸性的。二两感觉自己的医学视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拓宽、在深化。很多过去死记硬背的医学知识,此刻仿佛被注入了灵魂,有了全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例如,他以前只知道青霉素能杀菌,现在则从《医典》反馈的“清热解毒”角度理解,这类药物性质大多寒凉,能清解侵入人体的“热毒邪气”,但过量或滥用,也可能损伤人体“阳气”(脾胃功能、免疫力)。这完美解释了为什么抗生素滥用会导致菌群失调、抵抗力下降。
又比如,治疗高血压的利尿剂,在《医典》看来是“利水渗湿”,但长期使用可能耗伤“阴液”,需要配合滋阴药物。这为现代医学的副作用提供了中医视角的解释和解决方案。
这种融会贯通的快感,让他沉醉其中,几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二两拨乾坤请大家收藏:(m.x33yq.org)二两拨乾坤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