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封邮件的标题简洁而典雅——《关于<新生代劳动者纪实系列短片的合作邀请》,发件方落款是“浮光集社”。
一个在国内文化圈声名赫赫的名字,以其高格调的艺术策展和深度人文出版物,牢牢占据着中产阶级精神消费的金字塔尖。
他们从不与流量为伍,却自带流量,每一次出手都堪称一次美学事件。
林夏点开邮件,一份设计精美的PDF提案映入眼帘。
浮光集社盛赞了“反击者联盟”社群的真实性与生命力,希望能与她们合作,拍摄一系列名为《新生代劳动者纪实》的短片,并承诺将投入千万级的制作预算和顶级的全渠道推广资源。
提案书中,充斥着“诗意影像”、“坚韧之美”、“平凡人的史诗”这类被精心打磨过的词句,仿佛要将打工人们那些浸透了血汗的挣扎,升华为一帧帧可以挂在美术馆里的艺术品。
报价惊人,承诺诱人。
对于一个初创的、仍在依靠成员众筹维持运营的草根组织来说,这无异于一笔从天而降的巨款,足以让她们的服务器再续十年,甚至拥有一个更体面的办公室。
林夏面无表情地将提案翻到最后一页,制作团队名单。
两个熟悉的名字赫然在列,那是业内知名的广告导演,履历表上最光鲜的一笔,正是为林夏的前东家拍摄那部臭名昭着的“奋斗者”企业宣传片。
就在此刻,冰冷的系统提示音在脑海中炸开,带着一丝嘲弄的锐利。
【提示:检测到高级文化收编行为。】
【分析:该项目名为纪实,实为“批判性消解”工程。
项目基金来源于“众星科技文化基金会”,备注:其母公司为当年推动“35岁优化”算法模型落地的主要投资方之一。】
【核心策略:用美学包装消解批判性。
将具体的、尖锐的个体痛苦,转化为抽象的、普世的“坚韧”之美,从而剥离其社会根源,使其丧失攻击性。】
原来如此。打不过,就把它变成一首赞美诗。
林夏关掉便携式文档格式那份提案中每一句“诗意”的描述,此刻都像爬满了精心伪装的蛆虫,令人作呕。
她将文件转发到“反击者联盟”的核心群聊,没有附上任何解释,只打了一行字。
“我们那些哭过、骂过、失眠过、想要跳下去过的兄弟姐妹,是用来给他们当布景板的吗?”
群里瞬间炸了。
最先跳起来的是李曼,她发了一长串语音,声音因愤怒而微微发抖:“我呸!姐妹们讲自己因为高压工作流产还要被扣绩效的时候,这帮人在拍什么‘奋斗光影’?现在资本的脸被打肿了,就想起用我们的眼泪给他们洗地了?想得美!”
她紧接着抛出一个提议:“他们想拍‘美’的,我们就给他们听‘真’的!我提议,发起‘原声保卫战’!号召所有给我们投过稿的成员,用手机重录一段音频,内容不限,但有一个死规定:必须包含当时最真实的情绪——哽咽、怒吼、长时间的沉默、沙哑的嘶喊,都可以,就是不准修饰,不准后期!”
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了疯狂响应。
有人在深夜的洗手间里,录下自己压抑的哭声和那句“我只是想活得像个人”;有人在嘈杂的地铁上,平静地叙述自己是如何被领导当众羞辱,说到一半却突然沉默,录音里只剩下地铁运行的轰鸣;还有一个年轻的程序员,录音录到一半突然崩溃大哭,断断续续地说:“我现在不怕了……所以我才能把这句话说完……”
这些未经处理的声音,像一块块粗粝的矿石,被李曼的技术团队小心翼翼地拼接在一起,合成了一首长达七小时四十三分钟的音频巨作。
它没有名字,只有一个代号——《痛觉档案》。
档案的封面,是一张空白的工牌,纯白底色,什么都没有。
它被上传到云端,开放免费下载,没有任何文案,只有一个链接。
如果说李曼的行动是在构筑一道声音的防线,那阿哲则直接把战旗插到了敌人的心脏地带。
他策划了一场名为“反美化涂鸦行动”的闪电战。
在几个一线城市的知名艺术区,那些原本被各种精致艺术品占据的墙面上,一夜之间出现了各种被强行删减、被刻意遗忘的原始标语。
“我不是福报的载体,我是个人。”
“我的抑郁症不是你的KPI装饰品。”
“请停止用‘成长’来粉饰剥削。”
这些简单粗暴的黑字,像一道道伤疤,出现在那些光鲜亮丽的艺术墙上,显得格格不入,却又触目惊心。
阿哲的行动并未止步于此。
他找到了几位曾经在网上发布维权内容,却被资本力量强行删帖封号的素人,提出了一个更为大胆的计划——让自己的身体成为无法被删除的画布。
一位被辞退的单亲妈妈,在自己的手臂上,一笔一划地写下了那封被公司驳回、被系统屏蔽的辞职信全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从被辞退到被敬畏请大家收藏:(m.x33yq.org)从被辞退到被敬畏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