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程序员,将劳动合同中那些隐蔽的、不平等的瑕疵条款,纹在了自己的后背上。
陈导的镜头冷静而克制地跟拍着其中一场在街头广场进行的“活体展览”。
起初,围观的人群带着猎奇的目光,对着那些纹身和字迹指指点点,窃窃私语。
渐渐地,当他们读懂了那些文字背后的血泪时,现场变得异常安静,猎奇被一种沉重的肃穆所取代。
高潮出现在一位中年母亲,她颤抖着手指,指向一个男人背上那条关于“自愿放弃加班费”的条款纹身,对身边年幼的儿子说:“孩子,你看清楚,这是你爸爸跳楼之前,最后争取却没能拿回来的权利。”
那一刻,现场再无人提起“行为艺术”这个词。
空气中,只剩下无声的愤怒和共情。
与此同时,顾沉舟的调查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他沿着“众星科技文化基金会”这条线索深挖下去,最终证实,该基金会的母公司,正是当年投资并力推“35岁员工价值衰减模型”算法落地,从而引发第一波裁员潮的幕后黑手之一。
他连夜撰写了一篇长文——《纪念是如何被消费的:从社会运动到商业滤镜》。
文章以冷静而锐利的笔触,梳理了历史上数次重大的社会抗争运动,是如何在后期被商业叙事巧妙收编、阉割、最终变成无害装饰品的过程。
“当反抗被印上T恤,当标语变成潮牌标识,当真实的眼泪被柔光滤镜和背景音乐美化,反抗本身就已经死了。它不再是武器,而是一件陈列在资本客厅里的战利品,用来证明主人的宽容与品位。”
文章末尾,顾沉舟附上了一份他亲手起草的“记忆保护协议”法律模板,向所有民间公益组织和自媒体发出倡议。
协议中强制规定了数条“反美化”条款,例如:“禁止使用柔光、慢镜头、抒情配乐等视听语言,削弱原始事件的事实冲击力与批判性。”
短短两天,就有十七个不同领域的民间维权团体公开签署响应。
所有的反击都已打出,林夏却选择了在那个最初租来的、略显破旧的办公室里,举办了一场小型的闭门放映会。
被邀请的,只有最初和她一起被裁的那八位同事。
投影屏幕上,播放的不是陈导新剪辑的短片,也不是任何精美的成品,而是所有人当初走投无路时,用手机录下的、最原始的那段求助视频。
颤抖的声音、布满血丝的眼睛、凌乱的头发、背景里孩子隐约的哭闹……每一个像素都充满了未经修饰的痛苦和绝望。
放映结束,室内一片死寂。
林夏站起身,没有开灯。
她拿出一份刚刚打印好的文件,递到每个人面前。
文件的标题是——《“反击者联盟”永久禁售清单》。
第一条,也是唯一一条,用加粗的黑体字写着:
“任何涉及联盟成员真实经历的影像、文字、声音资料,及其衍生内容,永不授权用于任何形式的商业变现用途,无论报价高低。”
她抬起头,目光逐一扫过在场每一位战友的脸,声音在昏暗中清晰而坚定:“我们可以穷一辈子,甚至可以输,但我们不能贱卖自己的伤疤。”
没有人说话。
第一个人接过笔,在文件末尾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笔尖划过纸面,发出沙沙的声响,像一场无声的宣誓。
一个接一个,八个名字,整齐地排列在一起。
当最后一人签完,窗外,第一缕晨光终于穿透了厚重的云层,斜斜地照了进来,恰好落在墙上那张已经有些泛黄的、联盟成立第一天写下的初心宣言上。
“我们不说假话,因为我们吃过真苦。”
《痛觉档案》上线后的第三天,下载量悄无声息地突破了百万。
这个庞大的、粗糙的、充满尖锐痛感的音频文件,像一个幽灵,在各大社交平台和私密群聊中疯狂传播。
它是一座由无数普通人的苦难共同建成的数字纪念碑,也是一道被毫无保留地摊开在公众面前的、属于这个时代的伤口。
这道伤口被毫无保留地摊开,安静地等待着整个世界的回响,无论那回响是拥抱,还是另一把盐。
喜欢从被辞退到被敬畏请大家收藏:(m.x33yq.org)从被辞退到被敬畏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