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本厚厚的《飘》,方俊终究还是看完了。
书的最后一页,当女主人公郝思嘉站在亚特兰大清晨的浓雾中,用一种近乎偏执的坚韧,对自己说出那句“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时,方俊的心里,却没能升起一丝一毫的、与之一同迎接新生的希望。相反,一种巨大的、无边无际的怅惘,如同那遮蔽了塔拉庄园的浓雾,将他整个人都密不透风地笼罩了起来。
他把书还给了杨岚。
那是一个黄昏,残阳如血,将海面染成了一片瑰丽的橘红。杨岚正坐在卫生室门口,就着最后一抹天光,用酒精棉球,仔细地擦拭着一把把手术镊子。她的侧脸,被夕阳勾勒出一层柔和的金边,显得格外宁静。
方俊走过去,把那本用他自己的旧报纸,重新包上了书皮的《飘》,递给了她。
“看完了?”杨岚抬起头,擦了擦手,接过了那本因为被反复翻阅而显得有些卷边的书。
“嗯。”
“感觉怎么样?”她饶有兴致地问,如同一个等待着学生交上答卷的老师。
“一部伟大的小说。”方俊的声音有些低沉,他望着远处被晚霞吞噬的海平线,缓缓地说,“只是……结局让人很难受。郝思嘉拥有了一切,财富、土地,却在她终于明白自己爱的是谁的时候,永远地失去了那个人。”
“是啊,”杨岚也跟着叹了口气,目光变得有些悠远,“有时候,人就是这样,手里攥着的时候,总觉得那不是最好的,眼睛总望着别处。总要等到失去了一切,摔得头破血流,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可惜啊,那时候,往往都太晚了。”
她这句话,像是一句不经意的读书感慨,又像是一句意有所指的人生点拨。
方俊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地刺了一下。
他没有再接话,只是沉默地站着。夕阳的余晖,把他们两个人的影子,在地上拉得很长,很长,却始终隔着一段无法逾越的距离。
“方俊,”杨岚看着他那副欲言又止、心事重重的样子,突然开口,声音放得很轻,“你是不是……家里有什么事?”
“没有。”方俊下意识地否认,像一只被踩了尾巴的猫。
“你别骗我了。”杨岚的眼神,像手术刀一样锐利,也像月光一样温柔,“你最近,整个人都魂不守舍的。跟你说话的时候,你的眼睛,总是不自觉地飘向山下那条通往邮局的小路。你是在等信,对不对?”
方俊的身体,微微一僵。
他的心事,就这么被一个认识了不过短短两个月的女孩,轻而易举地,看了个通透。这种被看穿的感觉,让他有些窘迫,又有些……莫名的轻松。
“是不是……你在老家的那个……那个她,一直没给你来信?”杨岚的语气,很轻,很柔,像是在呵护一个易碎的瓷器,生怕一不小心,就会把他碰碎。
方俊的喉咙,像是被塞进了一团棉花,干涩而又拥堵。他张了张嘴,那些诸如“可能是农务忙”、“也许是邮路不通”的借口,在杨岚那清澈的、仿佛能洞察一切的目光下,都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
最终,他只能颓然地近乎无声地点了点头。
“多久了?”
“快四个月了。”这个数字,从他自己嘴里说出来,都带着一股子铁锈般的、苦涩的绝望。
四个月。一百二十多天。将近三千个小时。对于两个身处热恋、却又相隔千山万水的年轻人来说,这足以让任何滚烫如岩浆的誓言,都冷却成坚硬的顽石。
杨岚的心,也跟着沉了一下。她看着方俊那张在夕阳下显得格外落寞的侧脸,和那双曾经总是闪烁着智慧和自信光芒、此刻却盛满了忧虑和迷茫的眼睛,一股难以抑制的心疼,涌了上来。
她想说几句安慰的话,比如“也许是信寄丢了”,或者“女孩子嘛,有时候就是爱耍点小性子,想考验考验你”。可她知道,这些苍白的语言,在长达四个月的死寂沉默面前,都显得那么的可笑和无力。
“会收到的。”最后,她只能这么说,语气里,带着一种连她自己都不太相信的笃定,“如果没有什么事,信件慢一点,很正常。再等等吧。”
方俊没有再说话,只是转身,默默地朝着营房走去。那背影,在愈发浓重的暮色中,萧瑟得像一棵深秋里的、落光了叶子的白杨。
然而,有时候,命运就是如此的吊诡和充满戏剧性。
就在方俊几乎要彻底绝望,甚至开始在日记里,用悲观的笔触,为自己那段远去的恋情,提前撰写悼词的第二天下午,奇迹,竟然真的发生了。
通讯员,那个每天背着个绿色邮包、穿梭在各个连队的年轻士兵,在走到侦察班门口时,破天荒地没有像往常一样,喊一声“三营指的报纸”,而是扯着嗓子,用一种近乎咏叹调的、拖着长音的语调,高声唱喏道:
“侦察班——方俊同志——有——信——!”
那一瞬间,整个侦察班的宿舍,都安静了五秒。随即,爆发出了一阵惊天动地的哄笑和起哄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奔腾年代里的躁动人生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奔腾年代里的躁动人生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