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阳光毫不吝啬地洒向青竹村的每一寸土地,气温明显回升,村边小溪的流水声也变得欢快起来。田野间,春耕的热潮已然全面铺开。村民们吆喝着耕牛,挥舞着锄头,在祖辈耕作的土地上,开始了新一年的希望与辛劳。
苏凌薇这几日除了照料自家田地里的玉米苗和土豆,以及按时完成与王老板约定的细盐和粉条供货外,大部分时间都在田埂间行走观察。她看得仔细,不仅看自家作物的长势,更留意着村民们耕作的每一个细节。
眼前的景象,让她这个来自现代的灵魂深感震撼与焦虑。绝大部分村民使用的,依旧是那种极为笨重的直辕犁。长长的、笔直的犁辕需要极高的牵引点,往往要套上两头甚至更多的耕牛才能拉动。扶犁的汉子需要使出全身的力气才能控制方向,每一次调头转弯,都显得异常艰难,需要宽阔的地头才能完成,在那些形状不规整或面积较小的田块里,更是事倍功半。沉重的犁铧深深陷入泥土,翻起的土块大而坚硬,往往还需要人力用锄头再次敲碎,费时费力。
更有些家境贫寒的农户,根本无力饲养耕牛,只能依靠最原始的人力。家中的男劳力,赤着脚,弓着背,将全身的重量压在镢头或木犁上,一寸一寸地刨开坚硬的土地。汗水浸透了他们破旧的衣衫,在背上洇开深色的印记,沉重的喘息声即使在稍远的距离也能隐约听见。一天下来,也翻不了多少地,效率低得令人扼腕。
凌薇站在自家租赁的那片荒地旁,看着前两天雇佣的汉子们虽然尽力,却因工具不便,开垦速度远低于她的预期。她眉头微蹙,脑海中迅速对比着现代机械化农业的高效与眼前的原始劳作,一种强烈的改良冲动在她心中涌动。她知道,要想真正提高粮食产量,解放劳动力,尤其是推动开垦更多荒地,改良农具是刻不容缓的一环。
她回想起在特种兵生涯中,涉猎过的各种生存技能和军事历史知识,其中便包括古代农具的演进。一个名字清晰地浮现出来——曲辕犁。这种在另一个时空曾极大推动农业发展的农具,其结构原理恰好能解决眼下直辕犁的诸多弊端。
是夜,月华如水,透过破旧的窗棂洒入屋内。苏老栓已然熟睡,发出均匀的鼾声。凌薇却毫无睡意,她点亮那盏小小的油灯,豆大的火苗跳跃着,驱散了一隅黑暗。她找出一张前几日去镇上时,特意买的质地稍韧的草纸,又取出一根烧制好的、粗细适中的炭笔——这是她能找到的最接近现代绘图笔的工具。
她凝神静气,意识仿佛沉入了一个绝对专注的空间。脑海中,曲辕犁的三维结构图缓缓旋转,每一个部件,每一处连接都清晰无比。她开始落笔,炭笔在草纸上发出细微的沙沙声。
她先勾勒出那标志性的弯曲犁辕。与直辕相比,曲辕降低了牵引点,使得犁身整体重量得以减轻,操作更为省力、灵活。接着,她画出可以调节耕地深浅的关键部件——犁箭和犁评,精细地标注出它们之间的卡槽结构。然后是与犁箭相连、控制入土角度的犁底,以及末端供农人扶持、掌控方向的犁梢。她甚至没有忘记那个小而关键的犁镵(犁铧)和犁壁,仔细描绘出它们破土、翻土的曲面形态。
这不仅仅是一张草图。凌薇运用了她对机械结构的深刻理解和空间那本神秘册子隐约传递给她的构图技巧,将每一个部件的形状、尺寸、厚度、弧度,以及与其他部件的连接方式——无论是榫卯结构还是需要铁件加固的部位,都用极其精准的线条和文字标注出来。她充分考虑了当下这个时代的木工和铁匠的工艺水平,在保证核心功能的前提下,尽量简化了制造难度。比如,榫卯的形制采用了当下常见的样式,只是对精度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锻打的铁件,也标注了大致所需的厚度和强度。
油灯的光芒映照着她专注的侧脸,长长的睫毛在眼下投出一片阴影。她的手腕稳定,线条流畅,仿佛不是在绘制一件陌生的农具,而是在复刻一件早已谙熟于心的武器。时间在笔尖悄然流逝,窗外偶尔传来几声犬吠,更显得夜阑人静。
当一幅结构严谨、标注详尽、即便放在这个时代顶尖工匠面前也足以引领制作的曲辕犁分解图终于完成时,东方的天际已经泛起了淡淡的鱼肚白。凌薇轻轻吹去纸上的炭屑,仔细端详着自己的作品,眼中闪过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笃定和期待。
她小心地将图纸卷起,用细绳系好。此刻,雄鸡报晓,新的一天即将开始。她知道,接下来,就是让这张图纸,经由村里工匠之手,变成一件能够真正改变青竹村耕作方式的利器。而第一步,就是要去找村里唯一的铁匠——赵铁匠。
喜欢战神的掌心娇:特种兵医妃种田记请大家收藏:(m.x33yq.org)战神的掌心娇:特种兵医妃种田记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