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害的危机解除后,青竹村的庄稼总算恢复了正常的生长。但苏凌薇的目光,却已经投向了更深远的地方。她注意到,村里的田地经过连年耕种,地力普遍不足,作物后期很容易因养分跟不上而减产。要想持续高产,科学施肥是关键。
然而,当她向村民们提出要重视“施肥”时,却引来了一片困惑。这个时代并非没有施肥的概念,家家户户都有积攒农家肥的习惯,但多是随意堆放,任其风吹雨淋,肥效流失严重,而且未经腐熟的粪肥直接施用,还可能带来烧苗、病虫害等风险。
“施肥?谁家不往地里上点粪肥啊?”
“咱们祖祖辈辈都是这么种的,也没见有啥不对啊。”
村民们对此不以为然,觉得凌薇有些小题大做。
凌薇知道,空口无凭,必须做出示范。她在自家院子角落,用土坯垒砌了一个小小的、不漏水的密闭沤肥池。她将平日收集的牲畜粪便、草木灰、烂菜叶、洗碗刷锅的泔水等,按照一定比例分层放入池中,加入适量泥土和水,最后用泥巴将池口密封严实。
“爷爷,这样沤出来的肥料,劲头足,还不烧苗,庄稼更容易吸收。”她向好奇的苏老栓解释着高温发酵、腐熟杀菌的原理。苏老栓听得云里雾里,但见孙女说得头头是道,便也帮着一起打理。
与此同时,她还从空间里取出了一些高产作物生长所需的关键微量元素肥料,这些肥料性状类似于某些天然矿物粉末,她将其少量、谨慎地混合在自制的腐熟粪肥中,准备用于自家的玉米和土豆田,作为追肥。
一段时间后,凌薇家的沤肥池可以启用了。她打开封泥,里面原本污秽的杂物已经变成了黑褐色、疏松无臭的腐殖质。她将这些腐熟好的粪肥运到地里,在玉米和土豆的根部旁开沟施下。
村里有人见她如此大费周章,不免暗中笑话。
“瞧见没?苏家丫头还真把那臭烘烘的东西当宝贝了!”
“费那么大劲,能多打几斤粮食?”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效果的差异逐渐显现。施用了他家腐熟肥和微量元素的玉米,茎秆更加粗壮,叶片墨绿油亮,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与相邻田地里只是简单撒了些生粪的作物相比,长势明显高出一大截。就连她家的土豆,秧苗也格外茂盛,预示着地下的块茎也不会小。
事实胜于雄辩。先前笑话的人渐渐笑不出来了,转而变成了好奇和探究。先是与凌薇交好的几户人家,学着她的法子开始尝试沤制腐熟肥。里正也注意到了这其中的差别,在一次村民聚集时,特意请凌薇给大家讲讲这“肥料经”。
凌薇没有推辞,她用最浅显的语言,解释了生肥与熟肥的区别,腐熟肥料的好处,以及如何简单地堆沤肥料。她强调,这只是为了让地里本就有的肥料,发挥更大的效力。
这一次,质疑的声音少了很多,取而代之的是认真的聆听和思考。科学施肥的理念,如同种子一般,开始在一些愿意接受新事物的村民心中生根发芽。第36章:外出采购遇流民,施粥赠药显仁心
与王老板的生意渐趋稳定,凌薇手中也有了更多可供支配的银钱。她打算去一趟稍远些的县城,采购一些村里稀缺的物资,比如更优质的铁料(用于打造更多农具)、一些廉价的粗布,以及为爷爷和苏老栓添置些新衣和日常用品。
清晨,她雇了村里一辆往县城送山货的牛车,和车夫李大叔一同出发。牛车吱呀呀地行走在黄土路上,道路两旁的田野已是绿意盎然。然而,行至离县城还有十余里的一处岔路口时,他们看到了令人心酸的一幕。
路边稀疏的树林旁,或坐或卧地聚集着二三十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人。有气息奄奄的老人,有怀抱婴儿、眼神麻木的妇人,还有几个瘦得皮包骨头、睁着大眼睛茫然看着路人的孩童。他们是从北边遭了旱灾的州县逃难而来的流民,本想投奔县城寻条活路,却被阻在城外,只得在此处荒野艰难求生。
看到牛车过来,几个还能动弹的流民挣扎着围拢过来,伸出肮脏干瘦的手,哀声乞讨:“行行好,给口吃的吧……”
“老爷,小姐,赏口吃的吧,孩子快饿死了……”
车夫李大叔面露不忍,但又有些警惕,生怕被这些流民缠上。凌薇看着眼前这人间惨状,尤其是那些孩童无辜而绝望的眼神,她的心被深深刺痛了。她来自一个强调生命至上、团结互助的时代,无法对此视而不见。
“李大叔,停一下。”凌薇跳下牛车。她从随身的包袱里(实则从空间里悄悄取出)拿出原本准备路上吃的干粮——十几个杂面饼子,又取出一小袋空间里储存的、准备用于配制伤药的炒面(磨碎的熟粮食),分发给那些围上来的流民。
“慢慢吃,别噎着。”她看着一个孩子狼吞虎咽,轻声提醒道。随后,她又注意到人群中有人不断咳嗽,有人身上带着明显的溃烂伤口。医者的本能让她无法转身离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战神的掌心娇:特种兵医妃种田记请大家收藏:(m.x33yq.org)战神的掌心娇:特种兵医妃种田记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