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侍卫圩子伏击战
一>、见·苏北平原的“口袋阵”歼敌记
一九四四年四月的苏北大地,春风已吹绿了泗宿公路两侧的麦田,却吹不散侵华日军节节败退的焦虑。在抗日军民的持续打击下,江苏境内的日军不得不收缩防线,命令分散在小据点的兵力向大据点集中,妄图避免被“各个歼灭”的命运。正是这一慌乱的收缩之举,为新四军第三师九旅创造了战机——一场精心策划的伏击战,即将在泗县与宿迁之间的侍卫圩子打响。
陆沉独立旅所部协同九旅主力,宋清率领的闪电小队、尖刀小队深入前线,与二十五团、二十六团、旅骑兵大队及淮北军区一分区部队一道,在泗宿公路旁布下“口袋阵”,静待逃窜的日伪军自投罗网。
二>、见·情报先机:锁定敌收缩路线的“精准预判”
一九四四年四月中旬,新四军第三师九旅旅部的作战室里,一盏马灯映亮了墙上的地图。参谋人员将刚破译的日军电报摊在桌上,字迹虽有些模糊,核心信息却清晰无比:驻守归仁集据点的日伪军二百余人,将在埠子集据点日军的接应下,沿泗宿公路经双蔡、侍卫圩子向埠子集收缩。
“敌人怕了,想抱团取暖,但这正好给了咱们机会!”九旅首长指着地图上“侍卫圩子”的位置,语气坚定,“这里是归仁集到埠子集的必经之路,公路穿圩而过,两侧是麦田和洼地,正好设伏。咱们集中兵力,把‘口袋’扎在这里,让敌人有来无回!”
作战部署迅速明确:以二十六团大部为主力,负责正面伏击,堵死敌人前进与后退的通道;二十五团一部与淮北军区一分区三大队一连,埋伏在公路两侧的麦田里,形成“口袋”的两翼,防止敌人突围;旅骑兵大队一个连隐蔽在圩子北侧的树林里,待敌人溃败后实施追击;宋清的闪电小队与尖刀小队则承担“双重任务”——提前潜入侍卫圩子,摸清周边地形,清除可能暴露伏击阵地的敌探,同时在战斗打响后,突袭敌人的指挥核心,破坏其通讯与突围能力。
接到命令时,宋清正带着小队在泗宿公路附近侦察。她立刻召集队员,将任务拆解:“闪电小队跟着我,去侍卫圩子村里,跟当地地下党对接,确认日军可能经过的路线细节,顺便把村里的伪保长控制起来,避免他通风报信;尖刀小队去公路沿线,检查有没有敌人埋下的暗哨,再在‘口袋’底部的公路上做些手脚,等敌人来了,让他们跑不快!”队员们迅速行动。
闪电小队摸进侍卫圩子时,村里的百姓早已听说新四军要打鬼子,主动配合——一位老农带着队员们绕到圩子东侧的洼地,指着一处土坡说:“这里能看到公路全貌,鬼子的汽车过来,肯定要从坡下过,在这里架机枪,能把他们的车头打烂!”尖刀小队则在“口袋”底部的公路上,用锄头挖了几个半米深的坑,又铺上干草和浮土,伪装成平整路面,只等敌人的汽车“入坑”。
四月十四日黄昏,九旅参战各部按照计划,开始向侍卫圩子集结。战士们背着枪,猫着腰,在麦田里穿行,尽量不发出声响。
夕阳西下时,“口袋阵”已悄然成型:正面的二十六团战士趴在圩子口的土坡后,枪口对准公路;两侧的二十五团与一分区部队隐蔽在麦田深处,只露出枪口的寒光;骑兵大队的战马被蒙上嘴,战士们手握马刀,盯着公路尽头;宋清的闪电小队则埋伏在圩子内的一间废弃民房里,透过窗户缝隙,紧盯着远处归仁集的方向——一场等待,即将迎来黎明的爆发。
三>、见·黎明诱敌:三次试探下的“耐心坚守”
四月十五日的黎明,带着一丝凉意,悄悄笼罩了泗宿公路。远处的归仁集据点隐约传来汽车引擎的轰鸣声,埋伏在侍卫圩子的新四军战士们立刻屏住呼吸,手指扣在扳机上,目光死死盯着公路尽头。
没过多久,一队人影出现在视野里——不是汽车,而是十几个穿着伪军服装的士兵,背着枪,慢悠悠地沿着公路走来。“是敌人的探路兵!”二十六团的连长低声提醒身边的战士,“都别开枪,放他们过去,等大部队来!”这伙伪军显然也怕中埋伏,走几步就停下来张望,甚至朝着路边的麦田开枪试探。
子弹打在麦秆上,发出“簌簌”的声响,趴在麦田里的战士们一动不动,连呼吸都放轻了。伪军见没什么动静,骂骂咧咧地继续往前走,很快穿过了伏击圈,朝着埠子集方向去了。
又过了约莫半个钟头,两辆卡车的黑影出现在公路尽头,引擎声越来越近。卡车上的日伪军显然看到了前面的探路伪军安全通过,警惕性放松了些,汽车速度渐渐加快。可就在离侍卫圩子还有几百米时,卡车突然停了下来——敌人还是没完全放下。
约半数的日伪军从卡车上跳下来,有的架起小炮,有的端着机枪,朝着侍卫圩子附近的麦田、民房胡乱扫射。炮弹落在圩子外的空地上,炸起一片片泥土;机枪子弹打在民房的墙上,溅起阵阵尘土。埋伏的战士们被震得耳朵发麻,却依旧纹丝不动——他们知道,这是敌人的火力侦察,一旦开枪,整个伏击计划就会落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蚀第一部请大家收藏:(m.x33yq.org)蚀第一部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