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突然想起什么,从口袋里掏出一份报告:“咱们的‘春播数据库’已经升级成‘四季农业云平台’了,新增了市场分析功能,能根据订单数据预测下一季的种植需求。比如这次春节订单,大米、大豆需求大,明年春天咱们可以适当扩大种植面积;耐盐碱蔬菜有出口意向,海洲可以增加试种规模,争取打开国际市场!”
陈砚接过报告,页面上的柱状图清晰显示着各类农产品的订单量和增长率,红色的趋势线一路向上。他翻到“技术共享”板块,里面收录了四地的23项农业技术,从稻茄套种到无土栽培,从智能农机到保鲜涂层,每一项都附带操作视频和使用说明。“把这个平台推广到周边基地,让更多农户受益。咱们还可以搞‘技术帮扶结对’,四地的技术能手每人帮扶2到3个偏远基地,手把手教他们种出好庄稼。”
“我举双手赞成!”王哥栽完最后一株油菜苗,直起腰擦了擦汗,“江城的稻农愿意帮扶西部的基地,教他们稻鱼共生技术,还能提供优质稻种!”
老郑也跟着点头:“海洲的农技员可以教沿海基地种耐盐碱蔬菜,用咱们的海产有机肥,保证产量高、口感好!”
不知不觉间,日头升到了正午,白霜早已融化,田垄上的小麦种已播完大半,油菜苗在黑土中焕发出勃勃生机。张大爷推着小推车走过来,车斗里装着保温桶和竹篮:“大家歇会儿!喝碗热乎的羊肉汤,吃个菜馍!这羊肉是村里养的,菜馍里的白菜是海洲种的,暖和又顶饿!”
众人围坐在田埂旁的石板桌旁,捧着粗瓷碗喝羊肉汤,汤汁醇厚,带着淡淡的药材香——那是张大爷特意加的驱寒草药。咬一口菜馍,白菜的清甜混合着面粉的麦香,让人瞬间驱散了寒意。老周喝着汤,突然想起什么:“老陈,明年春天咱们要不要搞个‘四地农业观光节’?让游客来田里体验播种、采摘,再尝尝咱们的农产品,既能推广品牌,又能增加收入!”
“这个主意好!”小林眼睛一亮,“咱们可以在苏城的番茄田建采摘园,洛城的大豆田搞农机体验区,江城的稻田弄插秧比赛,舟山的大棚搞无土栽培科普,海洲的蔬菜田搞海鲜烧烤,保证吸引游客!”
陈砚放下碗,掏出终端记下这个想法:“等冬播结束,咱们就开始筹备。还要建个‘农业文创馆’,把四地的农产品做成文创产品,比如大豆做的钥匙扣、番茄做的书签、海产豆腐做的伴手礼,让更多人了解咱们的农业文化。”
老郑从口袋里掏出个贝壳做的小摆件,上面刻着“四地同心”四个字:“这是海洲老渔民做的,用的是深海贝壳,能当镇纸用。以后咱们的文创产品就按这个思路来,既有地方特色,又有纪念意义!”
夕阳西下时,冬播终于完成。田垄上覆盖着一层白色的保温膜,像给土地盖了层棉被,膜下的小麦种和油菜苗正积蓄力量,等待明年春天的萌发。冷链车满载着大米、大豆和番茄罐头驶离村口,朝着城市的方向开去,车身上的“四地农业联盟”商标在暮色中格外醒目。
众人站在田埂旁,望着眼前的景象——翻耕平整的土地、整齐排列的保温膜、远处的智能粮仓、忙碌的冷链车——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满足的笑容。陈砚掏出终端,拍下这冬日里孕育希望的场景,发送到四地共享群,配文写道:“冬蕴蓄势,四地同心。从春日播种到冬日孕育,我们一起耕耘、收获、创新,一起搭建平台、共享技术、传承文化。每一寸土地都在积蓄力量,每一颗种子都在等待萌发,每一次协作都在为明年的丰收铺路。未来,我们还要继续携手,让‘四地农业联盟’的品牌深入人心,让每一个耕耘者都能在这片土地上实现梦想,让每一个冬天的等待,都能迎来春天的繁花似锦!”
消息刚发出去,群里就被“期待明年”“一起加油”的消息刷屏。洛城小周发了农机培训学校的期末成绩单,江城农户拍了油菜苗的长势视频,舟山科研员分享了新种苗的培育进度,海洲老郑晒出了贝壳文创的设计图。
夜色渐深,寒风又起,但田埂旁的欢声笑语却温暖了整个冬夜。陈砚裹紧外套,朝着村口走去——那里,张大爷家的灯还亮着,老周、王哥、小林、老郑正围着炉火讨论观光节的筹备细节,小赵在整理冬播数据,孩子们则在一旁用小麦种拼搭“四地同心”的图案。
风里的寒意虽浓,却吹不散众人心中的热情,而是“四地农业联盟”生生不息的新见证。这个冬天,土地在孕育希望,种子在积蓄力量,而他们,也在为明年的春播、夏耘、秋收做着准备。
远处的智能粮仓亮着暖黄色的灯,像守护土地的灯塔。陈砚握紧终端,心里无比坚定——只要四地同心,携手同行,就一定能让这片土地永远充满生机,让每一个都收获满满,让“四地农业联盟”的故事,在岁月的流转中,书写出更多温暖而鲜活的篇章。
喜欢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请大家收藏:(m.x33yq.org)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