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民宿外的油菜已褪去金黄,化作饱满的菜籽荚,而连片的稻田则铺展开一片翠绿,微风拂过,稻浪翻滚,送来阵阵清新的禾香。陈砚站在民宿前的广场上,看着一群穿着蓝色研学服的孩子围着老农听讲解,手里的小本子记满了稻田小知识——这是四地联盟“农耕文化研学”的首批学员,来自苏城、洛城、海洲、舟山四地的200名中小学生,将在这里开启为期三天的“沉浸式农耕体验”。
“陈队!孩子们的‘稻田课堂’都安排好了!”王哥拿着一份研学日程表快步走来,表上详细标注着每日活动:上午学习水稻种植历史与智能农机原理,下午下田体验插秧、除草,晚上还有农耕故事分享会。“刚才农科院的张教授也到了,特意带了水稻标本和土壤检测仪器,要给孩子们上一堂‘土壤与作物’的科普课。”
陈砚接过日程表,目光停在“亲子插秧比赛”一栏:“这个环节很有意义,既能让孩子体验农耕辛苦,又能增进亲子互动。对了,安全措施一定要做好,田埂边要加装防护栏,还要给每个孩子准备防滑鞋和防晒帽,确保活动万无一失。”
说话间,张教授带着几位技术员扛着仪器走来,身后跟着一群好奇的孩子。“陈队,咱们的‘移动实验室’准备好了!”张教授指着便携式土壤检测仪,“今天要让孩子们亲手检测稻田土壤的肥力、酸碱度,再对比盐碱地和普通耕地的土壤样本,让他们直观感受土壤改良的重要性。”
“太好啦!”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举着小铲子跑过来,仰着小脸问,“张爷爷,我能亲手种一棵秧苗吗?我想看着它长大,秋天再来收割!”
张教授笑着揉了揉孩子的头:“当然可以!每个孩子都能认领一棵秧苗,我们会给秧苗挂上专属名牌,记录种植时间和照顾人,等秋天丰收的时候,欢迎你们再来见证成果!”
上午的“稻田课堂”在研学基地的教室里开讲。墙上的大屏幕播放着四地农耕纪录片:苏城的农民驾驶无人插秧机劳作,洛城的大豆加工厂机器轰鸣,海洲的渔民在盐碱地种植水稻,舟山的技术员在育苗棚培育番茄苗。孩子们看得目不转睛,不时发出“哇”的惊叹声。
“大家知道吗?”陈砚走上讲台,拿起一把稻穗,“我们现在吃的大米,要经过选种、育苗、插秧、除草、收割等十多个环节,以前靠人工种植,一亩地需要两个人忙一周,现在有了智能农机,一台无人插秧机一天就能插20亩地,效率提高了几十倍!但不管技术怎么发展,‘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永远不会变,我们要珍惜每一粒粮食。”
下午的插秧体验环节,孩子们在老农的指导下,挽起裤脚、光着脚丫走进稻田。刚开始,孩子们动作笨拙,秧苗插得东倒西歪,有的还溅了一身泥水,但没人叫苦,反而互相帮忙、互相鼓励。“要把秧苗插直,间距要均匀,这样才能长得好!”一个小男孩一边给身边的同学示范,一边分享刚学到的技巧。
陈砚也走进稻田,手把手教孩子们插秧:“手指要捏住秧苗根部,轻轻插入泥土,深度大概两厘米,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太深会影响生长,太浅容易被水冲倒。”他一边说,一边示范,很快,一行整齐的秧苗出现在稻田里。
夕阳西下时,孩子们终于完成了插秧任务,虽然每个人都满身泥水,但脸上都洋溢着成就感。“我从来不知道种大米这么辛苦,”一个小女孩捧着刚插好的秧苗,认真地说,“以后我再也不浪费粮食了,还要告诉身边的小朋友,要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
晚上的农耕故事分享会上,老农们给孩子们讲起了过去的农耕生活:“以前没有拖拉机,耕地靠牛拉犁,收割靠镰刀,遇到旱情,还要靠人力挑水灌溉,一年忙到头,也不一定能有好收成。现在好了,有了智能灌溉、有机肥料、无人农机,种地越来越轻松,收成也越来越好了,这都是科技带来的变化啊!”
孩子们听得入迷,纷纷举手提问:“爷爷,智能农机是怎么知道哪里需要浇水的?”“有机肥料是用什么做的?”“我们能自己种出好吃的番茄吗?”老农们耐心解答,技术员们还现场演示了智能灌溉系统的操作,让孩子们亲身体验科技的魅力。
第二天,研学活动走进了四地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在洛城大豆加工区,孩子们看着大豆经过清洗、压榨、过滤,变成金黄的大豆油,兴奋地说:“原来我们吃的豆油是这样做出来的!”在舟山番茄加工区,孩子们还亲手制作了番茄酱,装在小玻璃瓶里,作为研学纪念品带回家。
“我要把这瓶番茄酱送给妈妈,告诉她这是我自己做的,用的是有机番茄,没有添加剂!”一个小男孩小心翼翼地捧着玻璃瓶,脸上满是骄傲。
第三天上午,研学活动迎来了“农耕知识竞赛”。孩子们分成四组,分别代表苏城、洛城、海洲、舟山,围绕农耕历史、现代农业技术、四地农产品特色等知识展开比拼。“请问四地联盟研发的耐盐碱水稻亩产最高达到多少斤?”主持人话音刚落,海洲组的孩子立刻举手:“820斤!”回答正确,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请大家收藏:(m.x33yq.org)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