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窗外的梧桐叶黄了又绿,悄然间已是数载春秋。
公安大学那间能容纳两百人的大型阶梯教室里,此刻连最后一点空隙都被填满——座位上坐满了神情专注的学生,走廊和后排的空地处也站满了慕名而来的旁听者,甚至还有几位年轻教师拿着笔记本站在门口。整个空间鸦雀无声,只有讲台上那个清晰从容的声音在回荡。
南笙笙正在讲授《犯罪心理画像专题研究》。岁月似乎格外厚待她,并未在她脸上刻下过多痕迹,反而将那份曾经的青涩与纯粹的书卷气,淬炼成了一种由内而外自然散发的、融合了知性光芒、从容气度与温婉力量的独特气质。她身着剪裁得体的浅灰色学术套装,珍珠耳钉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身姿挺拔如竹,目光沉静而有力地扫过台下那一张张充满求知渴望的年轻面孔。
……因此,犯罪心理画像绝非文学创作式的凭空臆测,她右手轻触翻页笔,PPT切换到新的案例分析页面,它是在庞杂无序的信息碎片中构建严谨的逻辑链条,在异常行为表象背后寻找稳定的共性模式,最终必须服务于侦查实践的一种科学方法论。她的声音清晰而富有穿透力,每个字都经过深思熟虑,通过麦克风准确传达到教室的每个角落。
举个实例,她微微停顿,目光与台下学生交汇,在我们曾深度参与侦办的系列案件中,通过对核心成员的行为模式、特殊的沟通密码习惯,乃至其组织对特定古老符号的病态迷恋进行深度分析,我们成功预判了其在关键时刻可能采取的行动逻辑和几个极可能的藏匿地点,为最终的收网行动提供了关键性的侧写支持。
她没有刻意渲染当时的危险与紧张氛围,而是将那段惊心动魄的过往,冷静地拆解、提炼,转化为学术框架下一个个鲜活而极具说服力的教学案例。台下的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他们清楚地知道,台上这位年轻的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她的每一个理论观点都是经过实战烈火与鲜血检验的,她的每一句分析,都可能在未来某个关键时刻,成为照亮犯罪迷雾的灯塔。
这数年光阴里,南笙笙的名字,早已超越了公大校园的范畴。她将在大案及其他一系列重大案件侦破过程中积累的宝贵实践经验,与深厚的犯罪心理学、行为分析学理论相融合,历时三年呕心沥血,撰写并出版了《重大系列犯罪心理画像理论与实践——基于多起典型案例的实证研究》这部厚达五百页的学术专着。该书一经问世,立即在国内司法界、心理学界引起巨大轰动,被权威学者誉为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系统性研究空白的里程碑式着作,很快成为无数一线刑侦人员和相关专业学生的必读经典。
凭借这一开创性成果,以及她在模拟画像技术应用上的持续创新与卓越贡献,南笙笙被破格晋升为公安大学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之一,同时担任新成立的犯罪心理模拟画像研究中心主任。她已毫无争议地成为国内犯罪心理学与应用行为分析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之一。各种学术奖项、高峰论坛邀请、媒体专访请求纷至沓来,但她始终保持着学者特有的清醒头脑和本分,将大部分精力坚定不移地倾注在教书育人和深化专业研究上。
然而,无论外在的学术光环多么耀眼,职业成就多么斐然,对于南笙笙而言,有一个身份,始终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锚点,那就是。
傍晚五点半,她通常会准时结束一天的工作。脱下略显严肃的学术套装,换上舒适的棉质家居服,系上那条沈烬野出差时带回来的藏蓝色围裙,此刻的她,不再是南教授,而是那个会为家人精心准备晚餐的妻子和母亲。厨房里飘出的红烧排骨混合着米饭的香气,是她对家庭最直接、最温暖的表达。她会记得沈烬野偏好稍重一些的咸香口味,特意在他的那份里多放一勺生抽;也会细心地将胡萝卜切成可爱的形状,哄着挑食的孩子多吃蔬菜。餐桌上,没有令人仰视的学术权威,只有温柔倾听丈夫分享一日见闻、耐心关心孩子学业与心事的普通妻子和母亲。
在他们位于顶层、宽敞明亮的家中,有一间专属于夫妻二人的书房。一面墙上,定制了整墙的嵌入式胡桃木展示柜。柜子的左侧,整齐陈列着南笙笙近年来获得的各类学术奖杯、十大杰出青年学者水晶碑、烫金荣誉证书,以及她那本代表性专着的精装本;而右侧,则庄重地摆放着沈烬野历次重大行动荣获的军功章、集体一等功奖牌和公安部表彰令。那些冰冷的金属、璀璨的水晶与温暖的木质,在柔和的灯光下奇妙地交相辉映,无声却有力地诉说着他们各自在不同战场上的荣耀、付出与坚守。
这并排的陈列,绝非刻意的展示,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然而然的融合。它生动地象征着他们彼此独立却又相互支撑的人生轨迹——她以笔和理论为武器,在思维的抽象战场上抽丝剥茧;他以枪和行动为盾牌,在现实的一线战场上冲锋陷阵。领域不同,方式各异,但守护正义、庇佑安宁的初心,却如此一致,如同两条并行的河流,最终汇入同一片海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刑警队长的偏爱画笔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刑警队长的偏爱画笔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