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预警在凌晨四点传到周远手机上:超强台风路径突变,将于12小时内正面袭击本市。
作为云端之塔的技术负责人,周远立刻进入应急状态。这座刚竣工不久的328米摩天大楼即将迎来首次台风考验。更棘手的是,今天恰逢建筑峰会,包括设计师吴雅楠在内的数十位专家正在顶楼会议中心准备开幕式。
周远一边赶往工地,一边拨打吴雅楠的电话。响了七八声后,对方才接听,声音里带着明显的睡意:周远?你知道现在几点吗?
台风要来了,周远直奔主题,峰会必须取消,大楼需要紧急加固。
电话那头沉默了两秒:气象预报我看了,风力不足以威胁到云端之塔的设计抗风等级。
但幕墙系统还没通过最终验收,周远将手机夹在耳边,同时用平板调出结构数据,特别是东南角的单元式玻璃,上次压力测试时有微小裂纹。
那是供应商的样品问题,正式安装的——
吴总监,周远打断她,我就在工地,亲眼看到东南角37层有几块玻璃的密封胶施工不良。不需要强风,单是高频振动就可能导致破裂。
电话那头传来纸张翻动的声音,吴雅楠似乎在查阅资料。片刻后,她的声音变得严肃:我半小时后到。
当周远完成第一轮安全检查时,吴雅楠已经站在大堂中央,仰头检视着中庭结构。即使在这种紧急情况下,她依然保持着设计师特有的优雅——深灰色西装套装,头发一丝不苟地挽起,金丝眼镜后的目光锐利如初。
东南角的问题玻璃具体位置?她开门见山。
周远递过平板:37到39层,共12块。我已经安排工人准备临时加固。
吴雅楠快速滑动屏幕上的图纸,突然停在一页:不对,问题不止东南角。她放大某个节点,西北角的悬挑结构在设计时就有争议,超高风速下的涡激振动可能超出预期。
两人对视一眼,同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台风从预测的东南方向来袭,正好同时威胁两个最薄弱点。
峰会必须取消,周远再次强调,我需要带人上去做紧急处理。
来不及了,吴雅楠看了眼手表,参会人员七点开始入场。而且...她罕见地犹豫了一下,这次峰会关系到三个国际项目的招标,取消的损失以亿计。
比起人命呢?
吴雅楠推了推眼镜:给我两小时。如果我能证明结构安全系数足够,峰会缩短到必要流程;如果不行,我亲自宣布取消。
周远想反对,但职业素养让他点头同意。吴雅楠作为设计总监,比任何人都了解这座建筑的结构极限。
接下来的两小时里,两人埋首于海量数据中。周远负责现场检测值的复核,吴雅楠则重新计算设计参数。随着时间推移,台风逼近的迹象越来越明显——高空云层急速流动,大楼已经开始轻微晃动。
结果怎么样?周远看着吴雅楠紧锁的眉头。
她将计算结果推过来:坏消息是,东南角玻璃的风险比你估计的还高;好消息是,西北角悬挑结构其实比设计参数更坚固——施工时你们增加了冗余度。
周远立刻明白她的意思:所以只要处理东南角的问题...
理论上可以维持基本活动,但必须避开37-39层所有区域。吴雅楠快速在平面图上划出安全路线,将会议改在中央核心区举行,时间压缩到90分钟以内。
周远立即通知会务组调整安排,同时亲自带队前往东南角加固玻璃。就在他们准备出发时,大楼突然剧烈晃动一下——台风前锋已经抵达。
电梯停了!安全员报告,自动切换到抗风模式。
周远和吴雅楠对视一眼,不约而同地转向消防楼梯。37层的高度,在平常不算什么,但在大楼不断摇晃的情况下,每一步都是挑战。
爬到15层时,断电了。应急灯亮起,将楼梯间照成诡异的蓝色。吴雅楠的高跟鞋早已脱下,此刻赤脚踩在金属楼梯上,呼吸急促但不慌乱。
害怕吗?周远递给她一瓶水。
吴雅楠摇头,眼镜片后的目光依然锐利:我设计的建筑,我知道它的极限。
25层,晃动加剧。周远不得不抓住扶手才能站稳。一阵特别剧烈的摇晃后,远处传来的一声闷响。
玻璃破了。吴雅楠脸色骤变,不是东南角,是西北侧!
这完全出乎意料。周远立刻联系地面团队确认情况,同时继续向上爬。当他们终于到达37层时,眼前的景象令人窒息——东南角的玻璃虽然完好,但变形已经肉眼可见;而西北侧的多块幕墙玻璃竟然真的出现裂痕,其中一块已经完全破碎,狂风裹挟着雨水灌入楼内。
不可能...吴雅楠喃喃自语,西北侧的计算安全系数是2.8!
周远迅速检查了破损边缘:不是风压直接导致的。他指向玻璃边缘的金属扣件,看这里,加工瑕疵导致应力集中。是材料问题,不是设计问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