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此前关于构建城市公共数据资源体系的那份建议,在市级层面激起的讨论涟漪尚未完全平息,一场范围更广、更深刻影响她个人职业走向的人事变动波澜,已在无人察觉的角落悄然酝酿。
事情的缘起,要追溯到一次看似寻常的全市年轻干部座谈会。这场由市委组织部牵头组织的会议,核心目的是深入了解并重点考察全市各条工作战线中表现突出的年轻干部,为后续干部培养与调配储备人才。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接到通知后,经过内部综合评估,最终推荐了在数据治理领域实绩显着的林晓参会。
座谈会当天,会议室里坐满了来自各区县、各部门的年轻干部。轮到林晓发言时,她没有选择空泛的理论阐述,而是结合自己近三年的一线工作经历,将抽象的“数据思维”转化为一个个可感可知的鲜活案例。
“在智慧社区建设中,我们曾遇到居民诉求反馈不及时的问题。后来通过整合物业、街道、民政等多部门的零散数据,搭建了‘民生诉求智能响应平台’,将平均响应时间从48小时缩短到6小时。”她拿起桌上的资料,指着其中一组数据继续说,“还有去年冬季那场寒潮,我们提前72小时通过城运平台整合气象、交通、供水供电等数据,向全市发布预警信息,协调环卫部门提前部署融雪物资,最终实现主干道零结冰、居民供暖零中断——这就是数据‘未雨绸缪’的力量。”
从智慧社区的“小事”到城运平台的“大局”,从寒潮预警的“应急”到数据规则升维的“长效”,林晓的发言在众多以“汇报工作”为主的发言中,显得格外真诚且有分量,不仅让在场的年轻干部频频点头,更给与会的领导,尤其是市委组织部负责干部考察的同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散会时,组织部干部处的李处长特意走到她身边,笑着说:“小林同志,你的发言很接地气,数据治理这块工作,你们做得扎实,思考也到位。”
座谈会后不过一周,一系列微妙的变化开始在林晓身边浮现。
最先找她谈话的是中心陈主任,陈主任特意让秘书把她请到自己办公室,一改往日谈工作时的严肃,语气比往常温和了许多。“林晓啊,你来中心也有三年多了吧?”陈主任亲手给她倒了杯茶,“从最初跟着团队做数据清洗,到现在能牵头负责公共数据体系建设,进步很快,大家都看在眼里。”
林晓接过茶杯,客气地回道:“主要是主任和各位领导指导得好,团队也给力,我只是做了些分内工作。”
“别太谦虚,”陈主任摆了摆手,话锋一转,“最近组织部那边在关注年轻干部,像你这样有专业、有实绩、有想法的同志,组织上是会重点考虑的。你自己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没有什么想法?比如更想往业务深度走,还是尝试接触一些综合协调类的工作?”
林晓愣了一下,随即诚恳地说:“我目前还是想把公共数据体系这块工作做扎实,现在方案刚进入试点阶段,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打磨。至于未来,我服从组织安排。”
陈主任听后点了点头,眼神里多了几分赞许:“好,有这个态度就好。组织上正在关注像你这样的优秀年轻干部,好好干,机会总会有的。”
没过两天,分管业务的王副主任也在走廊里拦住了林晓,“小林,跟你说个事,你别往外传。”王副主任压低声音,“昨天组织部干部处的人来中心了,找我和陈主任,还有你们科室的几个同事,了解你的情况。”
林晓心里微微一动,嘴上还是保持着平静:“谢谢王主任告诉我这些,我还是先把手上的工作做好。”
“该上心的也得上心,”王副主任拍了拍她的肩膀,“你是咱们中心近几年最亮眼的年轻干部,能有更好的平台,我们都为你高兴。”
更让林晓意外的是科室的孙浩。一天午休时,孙浩神神秘秘地凑到她办公桌前,压低声音说:“林科,我听我姐夫说最近组织部在酝酿干部调整,你名字在备选名单里,可能要调去市委办公厅或者发改委这种核心部门!据说还是要管数据相关的工作,算是专业对口的‘高升’!”
“别瞎传,没影的事。”林晓无奈地笑了笑,随手拿起一份文件,“赶紧把昨天要的智慧交通数据报告给我,下午要给陈主任过目。”
尽管林晓刻意淡化,但各种传言还是在中心内外悄悄流传开来。有人说她要去组织部管干部考核,有人说她要去发改委牵头新的数字经济项目,甚至还有人说她要下派到区县任副区长。面对这些猜测,林晓始终保持着难得的清醒和定力,对各种传言不置可否,每天准时到岗,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科室日常工作和市级公共数据体系建设的研讨中。她心里很清楚,在体制内,只要正式文件没下发,所有“可能”都只是“可能”。
组织的召唤,终究还是如期而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我在体制内当隐形大佬请大家收藏:(m.x33yq.org)我在体制内当隐形大佬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