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一)
{详见:GBT7714
文雯,连志鑫,杨帆.招生倾斜政策下的弱势学生群体:入学机会和教育公平——基于某重点大学入学数据的实证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第39卷(2):111-119.
MLA
文雯,连志鑫,and杨帆.“招生倾斜政策下的弱势学生群体:入学机会和教育公平——基于某重点大学入学数据的实证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第39卷.2(2018):111-119.
APA
文雯,连志鑫,amp;杨帆.(2018).招生倾斜政策下的弱势学生群体:入学机会和教育公平——基于某重点大学入学数据的实证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第39卷,(2),111-119.}
招生倾斜政策下的弱势学生群体:入学机会和教育公平
——基于某重点大学入学数据的实证研究
文雯1连志鑫1杨帆2
(1.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北京;2.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北京)
摘要:为增加弱势学生群体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我国制定了“国家专项”、“少数民族”和“高校专项”等招生倾斜政策,对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家庭弱势学生进行入学机会上的特殊补偿。本研究通过对某部委直属院校2014级全体新生入学数据和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发现,上述多种招生倾斜政策整体上有效,其中政府主导的招生倾斜政策在宏观群体机会补偿方面表现更有效,高校主导的招生政策在微观个体选拔方面更为有效;另外,“国家专项”和“少数民族”中城镇户籍学生并不“弱势”,政策精准性有待提高。
关键词:高考招生;倾斜政策;弱势群体;入学机会;教育公平
一、问题的提出
高等教育机会公平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和政策领域持续关注的话题。中国社会最突出的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是城乡之间的不平等。高等教育扩招以来,接受正规4年本科教育的农村学生的比例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升*;在高等教育内部,优势阶层的教育投资趋于转向正规的大学本科,因而他们在大学本科教育方面的机会优势出现成倍扩大,且高等教育的层次越高,家庭背景产生的效应越大;*排除城乡人口变动因素的影响,农村人上大学的机会与城市人相比的确下降了:在性别、民族、父亲职业和父亲文化水平相同的条件下,上世纪90年代城市人上大学的机会是农村人的3倍,本世纪以来这一差距扩大到4.9倍*。
为了进一步缩小高等教育机会的城乡差异,近年来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减少农民的教育负担、减免学费、推进农村的义务教育、增加对贫困大学生的经济资助和倾斜性招生政策等。其中,倾斜性招生政策是针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最为直接的干预手段。国内针对倾斜性招生政策的研究并不丰富,一是政策实施年限较短,稳定性不够,比如各高校在针对农村学生的“高校专项”在实施时有较大的自主权,往往兼顾了“扶弱”和“选优”的双重目的,各校的选拔方式不尽相同;二是由于相关数据的可得性较低,有限的学术讨论也主要限于对政策本身的合理性和公平性的思辨性反思*,或者是基于个别学校的学生发展数据对通过倾斜性招生政策录取的学生的大学学业表现的影响机制进行讨论*,缺乏大规模的实证性政策评估研究;三是在基于个别院校数据的研究中,主要是以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业成绩为因变量,以高考成绩、大学专业、学习策略等作为关键自变量,得出的结论也比较一致,即通过招生倾斜政策进入重点大学的工科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初期学业表现处于劣势,但成绩提升幅度较大。这类研究仅把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成长的变量,忽视了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同时对弱势学生在心理、学习方式等方面的特质性研究不够,对促进其成长和发展特殊性的教育性因素的探索也还略有欠缺。总体而言,有关倾斜性招生政策在缩小高等教育机会的城乡差距上的作用及实际效果等还缺乏更多系统科学的学术研究。
本研究通过对某部委直属院校2014级全体新生的相关数据分析,试图回答两个基本问题:通过现有招生倾斜政策招录的学生群体在“能力”和“出身”上各有什么特点?现有招生倾斜政策在补偿弱势学生个体、协调校际和区域教育公平上的有效性如何?
二、面向弱势群体的招生倾斜政策
1.政府主导的招生倾斜政策:面向贫困地区学生的“国家专项”、面向农村学生的“地方专项”和面向少数民族学生的“少数民族政策”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整体规划的配套性措施之一,教育部自2012年起每年安排中央及地方高校编制约1万名左右以本科教育为主的招生计划,面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定向招生*(后简称“国家专项”),生源范围为国务院确定的21个省(区、市)的680个贫困县。2017年这一规模已增至6.3万名,覆盖贫困县数量也上升到800余个。*“国家专项”实行单报志愿、单设批次、单独划线,计划在本科提前批结束后、本科一批开始前进行投档录取,录取分数原则上不低于招生学校所在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为了严防高考移民和资格造假,该专项计划对学生的限制性条件也在逐年增加,2012年政策制定伊始对学生资格的规定是:具有贫困地区户籍和当地高中3年学籍;2015年增加了“在当地高中实际就读的要求”和“父母或法定监护人具有当地户籍”的要求;2016年进一步要求学生本人“具有实施区域当地连续3年以上户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即将消逝的乡村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即将消逝的乡村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