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冷硬并非毫无故事,其表面还清晰地留存着前次实战之后,被岁月与硝烟刻下的细微划痕——那是常规步枪弹在摩擦中留下的痕迹,浅薄得几乎要被后续的工艺优化所带来的表层光泽彻底覆盖,却又倔强地提醒着过往的搏杀。
这层装甲,历经了数十轮严苛的锻造与精密的打磨,它在高温淬炼时形成的金属纹路,至今仍隐约可见地潜藏在更为坚韧的陶瓷抗弹层之下,泛着极淡的青蓝色,如同某种古老而神秘的符文。
而内层的芳纶纤维,则以几乎肉眼难辨的经纬之势,极致密实地交织着,构筑成一道柔韧却不可摧的防线。纤维与金属板衔接处的密封胶线,细若蛛丝,却曾无数次在枪林弹雨的洗礼中,奇迹般地撑起了生与死的边界。
过去那些常规步枪弹以雷霆万钧之势撞击上来时,总能听见一声声清脆而沉闷的“叮”响,那声音如同敲击在某种无法撼动的意志之上。
有时,是表层的陶瓷抗弹层承受了全部冲击,随即崩裂出细小的白色碎屑,它们轻盈地洒落到地面上,宛如雪粒一般,微不足道,却绝不会让穿透成为可能。
有时,子弹仅仅在装甲表层砸出一个浅浅的坑洞,那坑底深处,依稀还能看见钛合金那特有的、不屈的金属光泽,犹如一块未被岁月磨平的棱角,昭示着它的坚韧与不屈。
在那些生死攸关的时刻,这层装甲是实打实的生存屏障,是绝望战场上唯一能抓住的浮木。
其上每一道精密而复杂的工艺痕迹,无不以沉默却有力的姿态,证明着“可靠”二字的沉重分量。
然而,这份被无数次血火验证的“可靠”,却在一个仅仅被提及的词汇——“14.5毫米穿甲弹的钨合金弹芯”——面前,陡然间断了层,仿佛一座高耸的冰山,在某种更深沉的威胁面前,开始无可避免地开裂。
那并非是物质的失败,而是某种基于更深层次威慑的,心理上的崩溃。
她的声音,如同冬日里冰封湖面下的暗流,没有半分起伏,平稳得令人心悸。
既不带一丝常规防护系统启动时,那微不可察的电流震颤,也不见提及复杂工艺参数时,通常伴随的,为了确保精准而刻意停顿的节律。
她只是以一种近乎冷酷的平铺直叙,像是在宣读一份与自身毫无关联的物理报告,每一个字都带着不近人情的疏离。
指挥室内的空气,在那短暂的半秒钟里,似乎凝固成了实质。
在冷冽的荧光映照下,装甲表面的纹路明明依旧是那副熟悉而坚硬的模样,然而,它却在这一刻,突然显露出了某种刻意为之的“有限”。
那些曾被反复优化至极限的陶瓷层厚度,那些被精密计算、精确到原子层面的纤维密度,此刻看来,仿佛从最开始的设计阶段,就巧妙而刻意地避开了对钨合金弹芯那毁灭性穿透力的考量。
它只在那些“常规”威胁的已知范围内,划定了一个看似坚不可摧,实则脆弱不堪的防护圈。
没有人胆敢打断这份令人窒息的平静陈述。然而,在场的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这种超乎寻常的平静,比任何剧烈的情绪波动都更具沉重,更蕴含着无可名状的绝望。
这就像是,明知某片区域潜藏着一把随时可能刺入心脏的尖刀,却偏偏在防护服对应的位置,留下了一道未经加固的缝隙。
那些曾被奉为安全保障的工艺细节,在“钨合金弹芯”这四个字面前,突然间透出几分令人不寒而栗的隐秘权衡。
那并非是技术上的不能为,而是在设计的起始之初,就压根没有打算将这份防护的边界,延伸到此类更高级别的致命威胁之中。这是一种赤裸裸的、残酷的、事先已被写进命运的放弃。
她的声音还在继续,那机械般的腔调中,丝毫听不出任何人类情感的波澜,却让指挥室内的冷意,又无声无息地深沉了几分。
仿佛连空气本身,都在那一瞬间陷入了沉思与自我诘问:这层曾经无条件地护她周全的装甲,到底是为了抵御真正的敌人,还是从被锻造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被刻入了某种更深层次的、有所不防的冰冷设定,一种对内部权衡与妥协的无言服从?
“但在那种弹芯面前,这装甲跟薄纸没两样。”
她的声音,带着一种令人不安的平静,仿佛在宣判一个无法逆转的结局。
这并非夸张的言辞,而是一个残酷的事实。
AK-15的装甲,在常规战场环境中,本算不得薄弱,它曾是无数次生死的见证者。
面对普通步枪弹的连续扫射,弹着点往往只能在其坚韧的表面留下浅淡的凹坑,如同岁月留下的细微印记。
装甲表层那经过特殊工艺硬化处理的涂层,足以弹开大部分低速的破片,将其威胁消弭于无形。
即便是在面对中口径机枪弹的猛烈打击时,敌人也必须集中所有火力,对准同一位置进行长时间的轰击,才能勉强撕开一道勉强称之为“口子”的破损。这曾是它引以为傲的资本,是它在血与火中铸就的荣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少女前线:141指挥官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少女前线:141指挥官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