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规划引领:《1965-1970 年国防密码发展规划》
1965 年,国防科工局牵头制定首个密码专项规划,明确 “三阶段目标”:
1965-1966 年:突破弹载、水下密码核心技术,完成 “661 型”“681 型” 设备定型;
1967-1968 年:构建星地通信保密体系,研发 “701 型” 终端,形成多域算法标准;
1969-1970 年:实现密码设备的系列化、通用化,建立全国性保密通信网络。
规划首次提出 “密码设备通用化” 原则:统一设备接口、密钥管理协议,使不同场景的密码设备可互联互通(如导弹加密模块与地面指挥系统的无缝对接),大幅提升协同作战能力。
2. 协同攻关:“三军一局” 联合机制
1966 年成立 “国防密码协同攻关领导小组”,由总参谋部、总后勤部、国防科工委(简称 “三军”)与国家密码管理局(简称 “一局”)联合组成,统筹军民研发力量:
理论协同:中科院数学所负责算法理论,军事科学院负责作战场景适配,形成 “理论 - 需求” 闭环;
设备协同:电子工业部 718 厂、875 厂负责量产,军工研究所负责原型研发,缩短 “研发 - 量产” 周期(从 2 年压缩至 1 年);
测试协同:在罗布泊、酒泉、西昌等地建立 “多场景密码测试场”,模拟弹载、水下、空间环境,确保设备实战性能。
1967 年 “氢弹试验” 的密码保障中,该机制使 “弹载加密模块” 与 “地面指挥系统” 的协同调试时间从 1 个月缩短至 10 天。
3. 保密管控:《国防密码工作条例》的颁布
1968 年,国务院颁布首部《国防密码工作条例》,构建 “全生命周期保密” 机制:
研发保密:核心算法设计需在 “屏蔽实验室” 进行,纸质资料实行 “一人一柜、双重锁” 管理;
使用保密:密钥更换实行 “双人双签”,设备报废需 “物理销毁”(如芯片研磨、外壳熔炼);
人员保密:密码从业人员实行 “终身保密责任制”,离职后 3 年内不得从事相关行业。
该条例确立的保密原则,成为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密码保密条款的基础。
4. 人才培育:“定向招生 + 实战培养” 体系
针对多域密码人才需求,1965 年起采取两项关键措施:
高校定向培养: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增设 “密码学专业”(对外称 “应用数学”“信息工程”),1965-1970 年培养专业人才 500 余人,定向输送至国防科研单位;
实战轮岗培养:组织科研人员赴导弹试验场、核潜艇基地、卫星发射中心轮岗,在实战场景中积累经验,1966-1970 年累计轮岗 200 人次,培养出一批 “懂技术、懂场景” 的复合型人才。
至 1970 年,中国密码研究队伍从 1964 年的 300 人增至 800 人,形成 “理论研究 - 工程实现 - 场景应用” 的完整人才梯队。
三、多域实战:密码新篇的 “工程检验与战略价值”
1964-1970 年的密码体系化成果,在氢弹试验、导弹核武器结合试验、“东方红一号” 发射、核潜艇远航等重大工程中经受实战检验,不仅保障了 “两弹一星” 的持续突破,更确立了中国密码技术的自主发展路径,战略价值远超单一技术层面。
(一)氢弹试验的 “全域密码保障”(1967.6.17)
1967 年 6 月 17 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密码技术实现 “试验指挥 - 弹体控制 - 数据回传” 的全域保障:
指挥通信:使用 “改进型 信箱” 加密体系,传输速率提升至 2400 波特,保障北京与试验基地的实时指挥,全程未被外部监听破解;
弹体控制:“661 型” 弹载加密模块在氢弹爆炸产生的强电磁脉冲下稳定工作,确保弹体姿态调整指令的准确传输;
数据回传:采用 “卷积码 + 序列密码” 双重加密,将氢弹爆炸的核心数据(如当量、冲击波参数)安全回传至地面,为后续武器改进提供依据。
此次试验的密码保障,标志着中国密码技术从 “单点保障” 转向 “全域协同”,国防科工局《氢弹试验密码保障总结》评价:“密码体系的稳定性与适配性,为氢弹试验的成功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安全屏障’。”
(二)“东方红一号” 的 “星地保密通信”(1970.4.24)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m.x33yq.org)译电者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