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一号” 卫星的成功发射,是密码技术适配 “空间场景” 的里程碑:
发射阶段:“701 型” 星地保密终端与地面测控系统协同,加密传输 “火箭点火 - 助推分离 - 卫星入轨” 的全程指令,确保发射过程不被干扰;
在轨阶段:终端通过 “双向认证” 拒绝了 3 次模拟的 “恶意指令注入”(地面测试验证),保障卫星在轨安全;
数据回传:将卫星姿态、空间环境等数据加密回传,传输误码率仅 0.0005%,远低于设计指标(0.001%)。
“东方红一号” 的星地密码通信,使中国成为继美苏后第三个掌握卫星保密通信技术的国家,1970 年《人民日报》评论:“这不仅是航天的胜利,更是中国密码技术自主化的重要标志。”
(三)核潜艇的 “水下保密远航”(1970.12)
1970 年 12 月,中国第一艘核潜艇 “长征一号” 开展首次远航试验,“681 型” 加密机全程保障水下通信:
隐蔽通信:在水下 200 米深度,通过长波通信加密传输 “航向调整 - 潜深控制” 指令,未被模拟的 “敌方监听系统” 捕捉信号特征;
长期可靠:设备连续工作 30 天无故障,适应水下复杂环境;
协同通信:与水面舰艇的加密通信实现 “无缝对接”,验证了 “海 - 陆” 协同密码体系的有效性。
此次远航试验证明,中国核潜艇具备 “隐蔽通信 - 自主指挥” 的完整能力,密码技术成为核潜艇 “二次核打击” 能力的核心支撑。
(四)战略价值:从 “技术自主” 到 “安全自主”
1964-1970 年的密码 “新篇”,其战略价值体现在三个层面:
技术层面:形成 “算法 - 设备 - 标准” 的全链条自主体系,摆脱对外部技术的依赖,在分组密码、弹载加密、星地认证等领域实现 “从跟跑向并跑” 的跨越;
安全层面:保障 “两弹一星” 工程的持续突破,构建起覆盖 “核 - 弹 - 星 - 潜” 的国家安全屏障,提升了中国在国际战略博弈中的话语权;
发展层面:确立的 “场景牵引、自主迭代、军民联动” 发展范式,为 1980 年代商用密码(如银行加密、政务保密)、2000 年代网络安全体系建设提供了技术储备与制度借鉴。
1970 年,《国防密码技术发展十年总结》指出:“核爆余震期的密码新篇,不仅解决了当下的安全需求,更为中国密码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自主之基、体系之魂’。”
结论
1964-1970 年的 “核爆余震” 时期,是中国密码学从 “核试验单点保障” 向 “多域体系化发展” 的关键转型阶段。面对美苏监听升级、国内工程拓展与技术封锁深化的三重挑战,中国通过 “理论拓深构建算法体系、设备迭代适配多域场景、制度完善强化长效支撑”,实现了密码技术的全链条自主化,成功保障了氢弹试验、“东方红一号” 发射、核潜艇远航等重大工程的通信安全。
这一 “新篇” 的核心突破,在于打破了 “单一场景依赖”,构建起 “陆 - 海 - 空 - 天” 协同的国防密码体系,更确立了 “场景适配、自主创新、军民联动” 的发展范式 —— 这种范式既强调技术研发与实战场景的深度结合,又注重理论、设备、制度的系统协同,成为中国密码技术应对复杂安全挑战的核心逻辑。
从历史维度看,“核爆余震” 时期的密码发展,是 “两弹一星” 精神在科技领域的具体体现:在资源有限、外部封锁的困境中,中国科技工作者以 “自主创新、协同攻坚” 的精神,铸就了国家安全的 “密码盾牌”。从现实维度看,当前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重塑密码学格局,这一时期形成的 “自主化、体系化、场景化” 原则,仍是中国构建网络空间安全屏障的重要遵循。
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挖掘 “东方红一号” 星地密码协议、核潜艇长波加密算法等具体技术细节,还原更多 “密码新篇” 的微观实践;同时加强国际比较研究,探讨美苏同期密码技术发展路径与中国的差异,为当代密码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更丰富的历史镜鉴。
参考文献
一、官方档案
国防科工局藏:《密码技术体系化发展规划(1965-1970)》,档案编号:GF-1965-23,1965 年。
航天科技集团藏:《“东方红一号” 星地保密通信档案》,编号:HT-1967-01,1967 年。
国家密码管理局编:《中国国防密码发展史料汇编(1964-1970)》,北京:金城出版社,2015 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m.x33yq.org)译电者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