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桓抚摸着汗血宝马的鬃毛,马身光滑,显然被精心照料过。他想起当年谢渊主张“以恩抚藩属,以礼待部族”,还亲自带着丝绸、茶叶去岭南与侬家会盟,而他却偏听魏党“以武压之”的建议,派重兵攻打岭南,导致双方死伤无数,岭南动荡了三年。“朕当年若信谢公,岭南百姓何至于家破人亡?”他对章明远道,“传旨,在岭南设‘汉学馆’,由翰林院派编修任教,凡部族子弟入学,学费全免,优异者不仅可入仕,还能娶宗室女子;互市关税再减免一成,让部族百姓通过互市多得实惠,日子过好了,自然不会再想打仗。”
韩瑾(广东布政使)接到旨意后,立即在岭南各地推行。他在奏报中说,部族百姓听说后,纷纷将自家的特产——荔枝、龙眼、象牙送到官府,说“谢公的法子好,让我们能读书、能赚钱,陛下的恩情深,我们记在心里”。萧桓将荔枝分给百官,果肉鲜甜,汁水饱满。他对孟承绪(中书令)道:“谢公的《藩属策》,开篇就写‘藩属不是敌,是邻’,当年朕不懂,如今才明白——真正的安边,不是靠兵戈,是靠让藩属百姓过上好日子。朕要将《藩属策》颁行到所有藩属之地,让他们都知道,大吴的恩威,都在‘以民为本’四个字里。”
不久后,西域诸国派使者来朝,为首的是龟兹国王的弟弟,他带来了西域的特产——葡萄、玉石、地毯,还带来了一幅用矿物颜料画的画。画中谢渊穿着官袍,与西域国王并肩而立,背景是互市的繁荣景象:汉人商人在卖丝绸,西域商人在卖玉石,孩子们在一旁追逐嬉戏。“这是西域百姓听说谢公的事迹后,集体请画师画的。”使者躬身道,“他们说,谢公当年派使者来西域,带来了种子和技术,让西域的粮食产量翻了倍,谢公是‘和平之使’,是西域的恩人。如今大吴推行谢公之策,我们主动请求推行‘汉化劝学’,让西域的孩子也能读汉人的书,学汉人的技术。”
萧桓看着画作,色彩鲜艳,充满了生机。他忽然明白:真正的帝王之威,不是靠兵甲锋利,而是靠让百姓安居乐业的良策;真正的邦国之安,不是靠疆界坚固,而是靠跨越部族的民心。他下旨,将这幅画挂在中书省的正堂,让所有草拟政令的官员都能看到——谢渊的智慧,不仅属于大吴,更属于所有渴望和平、渴望好日子的百姓。当孟承绪将画挂好时,阳光透过窗棂照在画上,谢公的身影仿佛活了过来,正微笑着看着这太平盛世。
王砚(盐铁副使)清理盐铁旧账时,在户部库房的角落发现了一个铁盒,盒子上着锁,钥匙孔都生了锈。他砸开铁盒,里面是一本谢渊当年的“盐铁核查录”,宣纸已泛黄,却用棉线装订得整齐,里面详细记录着魏党贪墨盐铁税的证据,甚至标注了具体的官员姓名、贪腐数额和赃款去向。“谢公当年将这本核查录呈给陛下,却被魏党换成了空白册子,陛下未曾得见。”王砚跪在殿中,将核查录举过头顶,手臂因激动而颤抖,“这是谢公用性命换来的证据,他当年就是因为查盐铁贪腐,才被魏党诬陷下狱的。”
萧桓翻开核查录,首页“盐铁税者,民生之资也,贪墨者,夺民之食也”的字迹,力透纸背。他看到里面记录的贪腐数额,比他后来查处的还要多三成,而谢渊当年曾三次密奏,都石沉大海。“朕当年若能亲自查看谢公的奏报,何至于让魏党贪墨这么多年?何至于让百姓吃不起盐?”他气得浑身发抖,将核查录摔在案上,镇纸都被震倒了,“传旨!按核查录上的名单,重新追查,无论生死,一律抄家,家产全部充作赈灾银;当年参与换册的太监、官员,一律凌迟处死,曝尸三日,以儆效尤!”他的声音里带着从未有过的狠厉——这是为谢公,也是为那些因盐价高昂而受苦的百姓。
周霖(户部尚书)、秦焕(户部左侍郎)立即牵头追查,他们带着核查录,走遍了大吴的州府,不放过任何一条线索。一个月后,他们的奏报送到:“共查处贪腐官员三十余人,其中五人已死,我们挖开他们的坟墓,从棺木里找到了当年贪墨的金银;共抄没家产百万两,已全部拨作河南、江南的赈灾银。”周霖补充道,“柳恒奏报,用这笔银钱修了十条灌溉渠,还为灾区百姓买了耕牛,百姓都说‘这是谢公在天有灵,帮我们追回来的救命钱’。”
萧桓将“盐铁核查录”放在御案上,每晚睡前都要翻一遍,仿佛这样就能弥补当年的过错。他在核查录的末尾,用朱笔写道:“朕之过,在轻信谗言,在疏于核查,在辜负忠良。今追赃赈灾,虽可补百姓一时之苦,却难补谢公一世之冤,难补百姓多年之痛。”他下旨,在盐铁司设“谢公核查司”,由王砚兼任司长,每年对盐铁税进行两次核查,核查结果公开公示,确保贪腐不再发生。他要让谢公的“清廉”二字,永远刻在盐铁司的墙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玄桢记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