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瑁闻声,立刻会意,这是军师在为他解围。他向诸葛亮投去一个感激的眼神,随即转身,对着鲁肃郑重一揖,道:“既如此,瑁便不多打扰先生了。”
他正欲告辞离去,却听鲁肃的声音压低了几分,带着一种意味深长的诚恳,在他耳边响起:“陆将军,慢走。”
陆瑁脚步一顿。
鲁肃上前一步,目光直视着他,那双敦厚的眼睛里,此刻却闪烁着政治家独有的精明与远见:“关于归宗之事,将军不必急着答复。眼下,破曹为大局。待我两家联手,击退了曹操之后,将军再作计较,亦是不迟。”
陆瑁心中一凛,对鲁肃的看法再次刷新。此人绝非仅仅是一个忠厚长者,其深谋远虑,不下于江东任何一位顶级谋士。他心中暗道:“好一个鲁子敬!”
他没有再多言,只是再次深深一揖,算是领了这份“好意”,而后便随着诸葛亮离开了庭院。
看着陆瑁远去的背影,鲁肃捋须沉思,眼中闪过一丝志在必得的光芒。他知道,像陆瑁这样的将才,一旦心有所属,极难动摇。但血脉亲情与故土之思,终究是人心中最柔软的一环。今日之言,便是为日后埋下的伏笔。
随后,后堂之内,闲杂人等尽数退下,只剩下诸葛亮与鲁肃二人对坐。
先前的热烈与试探已然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针锋相对却又目标一致的严肃氛围。这不再是私下的情感拉拢,而是代表着两大政治集团之间,关于生死存亡的正式谈判。
“先生,”鲁肃收起了所有客套,神情肃穆地问道,“方才先生所言,联刘抗曹,乃唯一生路。但如何联?如何抗?还请先生赐下良策。”
诸葛亮羽扇轻摇,神态自若,仿佛胸中早已绘就了一副完整的战略蓝图。他从容不迫地开口,声音清晰而有力:
“子敬先生,亮以为,欲破曹军,当扬我长,击其短。”
“愿闻其详。”
“其一,兵力部署。”诸葛亮伸出一指,“曹军势大,我军不可与其在平原陆地决战。当以长江为屏障,水路为战场。贵军水师冠绝天下,战船精良,将士习于水战,此乃天时地利。因此,水战之主力,当以贵军为首,扼守长江中下游各处要道,断其水路,使其大军无法顺利渡江。”
他顿了顿,继续道:“而我主刘皇叔帐下,兵虽少,然皆是百战精锐,将猛兵悍,尤其关、张、赵、陆四位将军,皆有万夫不当之勇。我军可为陆战之矛,在南岸沿江设防,或袭扰其粮道,或牵制其陆路兵马,使之首尾不能相顾,无法全力应对贵军水师。如此,水陆并进,互为犄角,方是万全之策。”
鲁肃静静地听着,不住地点头。诸葛亮的分析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甚至更为细致。他接着问道:“兵力部署诚然是好。但……战后利益,又该如何划分?此事若不先言明,恐怕联盟之内,难免生出嫌隙。”
这才是最核心的问题。
诸葛亮闻言,抚扇一笑,仿佛早料到他有此一问。
“亮知子敬先生所忧者,无非是荆州归属。亮可在此代我主明言:此战若胜,荆襄八郡,除江夏、长沙、桂阳、零陵四郡需暂借我主屯兵立足之外,其余南郡、江陵等核心富庶之地,皆可归属江东。我两家以此为界,共守荆襄,互为藩篱。子敬以为如何?”
这个条件,不可谓不优厚!
鲁肃心中剧震,他本以为诸葛亮会狮子大开口,没想到竟如此“大方”。他深知,诸葛亮提出的这四个郡,多在荆南,虽然重要,但与江陵、南郡这等战略与经济中心相比,分量要轻得多。这既给了刘备喘息发展的空间,又将最大的利益让给了东吴,足以堵住江东主降派的嘴。
他深深地看了诸葛亮一眼,心中叹服不已:此人不但有经天纬地之才,更有洞察人心的手段和敢于取舍的魄力!他这是在用一块看得见的巨大蛋糕,来换取东吴拼死一战的决心啊!
“先生之言,肃必一字不落地转告我家主公!”鲁肃起身,郑重地对诸葛亮行了一礼,“若能如此,孙刘联盟,大事可成!破曹大业,指日可待!”
诸葛亮亦起身还礼,微笑道:“如此,亮明天便于子敬一起亲赴柴桑,拜见吴侯!”
江夏郡渡口,晨雾如纱,轻笼江面。清冷的江风吹拂着岸边众人的衣袂,带来一丝萧瑟的凉意。刘备亲率关羽、张飞、赵云等一众文武,在此为即将远行的诸葛亮、陆瑁、鲁肃三人送行。
“军师,子璋,此去江东,前路未卜,万望一路保重!”刘备紧紧握着诸葛亮的手,又转头看向一旁渊渟岳峙的陆瑁,眼中满是真挚的不舍与倚重。他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连日来的奔波与忧心,让这位仁德之主显得憔悴了许多,但此刻,他的目光中更多的是将汉室命运托付出去的沉重与期盼。
“军师、子璋一路保重!”张飞、赵云等人亦齐齐拱手,声震渡口。
诸葛亮羽扇轻摇,神色从容依旧,他对着刘备深深一揖,微笑道:“主公放心,亮此去,必不辱使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辅佐汉室,重振三国请大家收藏:(m.x33yq.org)辅佐汉室,重振三国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