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鄂北的战局,在驻印军两个集团军先后投入后,逐渐从最初的被动防御转入了艰苦的相持与局部反击阶段。日军虽攻势受挫,但依然控制着战场主动权,其后勤补给线犹如毒蛇,源源不断地将兵员弹药输送到前线。为了彻底扭转战局,粉碎日军的进攻企图,坐镇老河口司令部的李锦,决定采取更加积极的行动。
“不能总让鬼子压着打!”
李锦指着沙盘上蜿蜒交错的敌我战线,目光锐利地扫过麾下众将,“倭寇之前倾力进攻,其后防必然空虚。参谋长,命令特种作战司令王大山,立即派出所有可用之特战小队及精锐侦察分队,多路渗透,深入敌后!他们的任务是:广泛袭扰日军运输线,炸毁桥梁、破坏公路、伏击其辎重车队,猎杀其传令兵与落单人员!我要让鬼子的后方,永无宁日!”
“是!”
陈瑜立即记录并传达命令。王大山领命后,迅速行动,其麾下精于渗透、侦察、破袭的特战旅官兵,如同无形的利刺,悄无声息地越过战线,潜入了日军控制区的纵深。
与此同时,为了策应敌后袭扰,并在正面战线寻找战机,李锦命令第一集团军之新三军,前出至欧家庙、武家堰、八都河一线。此线位于当前主战线稍前,地势相对平缓,并非绝对险要,李锦的意图在于“前出警戒,保持接触,伺机而动”,以积极的防御姿态牵制当面日军,并掩护主力的侧翼。
新三军军长周卫国,黄埔九期出身,后又留学德国柏林军事学院,专攻特种作战与机动防御。他思维活跃,不拘泥于常规,在滇西作战时便以战术灵活、敢于出奇而着称。接到前出命令后,他并未简单地命令部队进入指定位置固守。
在周卫国看来,欧家庙一线地形开阔,若单纯采取线式防御,极易被日军优势炮火和兵力突破。他决定采取一种更具弹性和攻击性的“前哨支撑点与机动反击相结合”的部署。他将主力团分散配置在欧家庙、武家堰、八都河等几个核心村落及周边高地,构筑环形防御,形成坚固的支撑点。同时,他抽调军直属侦察营、以及部分精锐步兵组成数个机动分队,部署在支撑点之间的间隙地带和侧翼,担任警戒、巡逻和随时反击的任务。
这种部署,理论上确实能增加防御的韧性和主动性。然而,周卫国在“灵活”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他判断当面日军因后勤遭袭而兵力有所分散,竟萌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亲自率领一支精干的小分队,利用夜色掩护,前出至欧家庙前方约五公里处的一个名为“黑木沟”的小村落附近进行侦察,甚至寻机对可能存在的日军小型指挥所或后勤点进行短促突击,以期“抓个舌头”或制造混乱,进一步掌握主动权。
“军座,此举是否过于冒险?李总司令的命令是前出至欧家庙一线布防,并未要求深入敌后。”
参谋长刘升能谨慎地提醒。
周卫国不以为意:“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柏林军校教的不仅是防守,更是主动制敌。区区数里,快去快回,若能获知敌情,价值千金!尔等按计划巩固阵地,我亲自去去就回。”
周卫国将军亲自带队侦察,其直属指挥权暂由副军长方胜利代理。就在这短暂的指挥真空期,战场这只“蝴蝶”轻轻扇动了一下翅膀。
周卫国离开主力约四小时后,一支约两百五十人的日军加强中队,原本负责为黑木沟方向运送弹药,因后勤线路屡遭王大山特战小队的破袭,被迫改变了行军路线。他们沿着一条地图上标注不清的溪谷,阴差阳错地运动到了欧家庙的东侧。
这里,周卫国麾下第103师的一个先锋连,在一天前刚刚占领了一处名为“鹰嘴岩”的无名高地,并建立了一个前哨阵地。由于占领时间短,阵地仅挖掘了简单的散兵坑和部分交通壕,铁丝网和雷区均未及布设,防御尚不巩固。
日军中队长小林觉少佐在发现这处孤立的前哨后,凭借其敏锐的战术嗅觉,判断出这是一个薄弱环节。他并未立即投入全部兵力强攻,而是派出两个小队,从左右两翼,借助树林和起伏地形的掩护,发起了试探性攻击。
“敌袭!左翼发现鬼子!”
“右边也有!数量不少!”
高地上的哨兵发出了警报。先锋连张连长立即指挥部队进入阵地还击。士兵们用手中的中正式步枪和捷克式轻机枪奋力抵抗,子弹在树林间穿梭。
然而,问题很快显现:张连长通过电台向团部请求炮火支援和预备队策应。但由于周卫国不在,副军长方胜利对前沿具体态势的感知不如周卫国敏锐,在审批和下达指令时出现了宝贵的迟滞。炮火支援未能第一时间覆盖日军进攻路径。前线团部掌握的预备队,在没有得到军部最直接、最果断命令的情况下,其出动速度也受到了影响。且由于工事简陋,守军在日军精准的掷弹筒和轻机枪火力下伤亡持续增加。日军一度利用火力死角,突进到了距离主阵地仅三十米的距离,双方甚至投掷了数轮手榴弹,阵地岌岌可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穿越民国,开启救国救民之路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穿越民国,开启救国救民之路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