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卷着落叶掠过迎宾社区的小巷。季秋水带着帮扶干部走在巷子里,手里拎着两袋米面油 —— 这是以往街道帮扶特殊群体的 “标配”:逢年过节,干部们挨家挨户送米面油,登记完 “已送达”,就算完成了帮扶任务。可这次走访,却让季秋水心里沉甸甸的。
走进困境儿童小娟家时,10 岁的小娟正坐在昏暗的角落里,手里攥着一本卷了边的语文课本。小娟的父母在外地打工,跟着奶奶生活,因为家庭困难,她从来没买过课外书。看到季秋水送来米面油,小娟的奶奶连忙道谢,小娟却低着头,小声说:“奶奶,我想要一本《百科全书》,学校里的同学都有……”
奶奶叹了口气,拉了拉小娟的衣角:“别瞎说,家里哪有钱买那些没用的书,有米面油就够了。”
小娟的头垂得更低了,手指紧紧抠着课本的封面,眼圈慢慢红了。季秋水心里一酸,蹲下来摸了摸小娟的头:“小娟,你想要《百科全书》是吗?阿姨记下来了,下次来看你,一定给你带来。”
小娟猛地抬起头,眼里闪着光:“真的吗?阿姨,你不会骗我吧?”
“不会的,阿姨说话算话。” 季秋水笑着说,心里却很不是滋味 —— 以往街道送的米面油,虽然能解燃眉之急,却没问过特殊群体 “真正想要什么”。
离开小娟家,季秋水又去了残疾人李大哥家。李大哥因车祸导致下肢瘫痪,只能靠轮椅出行,可他家的门口有两级台阶,每次出门都要靠妻子吃力地抬轮椅。“季书记,不是我们不知足,米面油我们谢谢你们,可我这出门的问题不解决,再好的东西也没用啊。” 李大哥坐在轮椅上,看着门口的台阶,语气里满是无奈,“我想在门口装个轮椅坡道,可找了好几个人,都说工程量小不愿意来,我自己又没能力……”
接着去特困老人张奶奶家,82 岁的张奶奶独自生活,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却因为行动不便,很少去医院体检。“我这身子骨,走两步就喘,去医院要坐公交,还要排队,太费劲了。” 张奶奶拉着季秋水的手,“我就想有人能上门给我量量血压、看看病,不用我来回跑……”
一天走访下来,季秋水的笔记本上记满了特殊群体的 “心愿”:小娟想要《百科全书》,李大哥想要轮椅坡道,张奶奶想要上门体检,视力残疾的王阿姨想要 “有声读书机”,自闭症儿童小宇想要 “康复训练玩具”…… 这些心愿,没有一个是 “米面油”,却都是他们 “急难愁盼” 的事。
“以前我们总觉得,送米面油就是‘帮扶’,却没问过他们真正需要什么。” 季秋水在帮扶工作会议上,把笔记本放在桌上,“特殊群体帮扶不是‘走形式’,不是‘完成任务’,是要解他们的难题、满他们的心愿。‘大水漫灌’式的帮扶,看似做了工作,实则没帮到点子上。从今天起,我们要推行‘特殊群体精准帮扶计划’,把‘普惠帮扶’变成‘精准滴灌’,让每个特殊群体都能感受到‘专属温暖’。”
迅速研究并制定出对弱势群体精准帮扶的 “三步曲”措施。
(一)一人一档:摸清 “心愿台账”
第一步,季秋水组织街道干部、社区网格员、志愿者组成 “需求摸排队”,对辖区内 200 余名残疾人、50 余名困境儿童、80 余名特困老人进行 “地毯式” 走访,为每个人建立 “一人一档” 的需求台账。
摸排队的成员们带着笔记本和相机,挨家挨户上门,不仅记录特殊群体的基本信息,更耐心询问他们的 “心愿”:“您生活上有什么困难?”“您最想要什么帮助?”“我们能为您做些什么?”
走访小娟家时,网格员小王特意带了一本彩色的《百科全书》样本,让小娟挑选喜欢的版本。“小娟,你看这本有很多插图,这本有拼音注释,你喜欢哪本?” 小王笑着问。
小娟捧着样本,翻了一页又一页,眼睛亮晶晶的:“我喜欢这本有插图的,里面的动物好可爱!”
小王在台账上认真记下:“困境儿童小娟,10 岁,需求:带插图的《百科全书》(拼音版),额外需求:希望有人能陪她读书。”
走访李大哥家时,帮扶干部老张特意量了门口台阶的高度和宽度:“台阶高 15 厘米,宽 80 厘米,需要建一个长 2 米、宽 1 米的轮椅坡道,材质用防滑水泥。” 他还拍了照片,附在台账后面,“我们会联系施工队,尽快帮您建好。”
走访张奶奶家时,医护志愿者小李给她量了血压、测了血糖,在台账上记录:“特困老人张奶奶,82 岁,高血压(160/95mmHg)、糖尿病(空腹血糖 8.5mmol/L),需求:每月上门体检 1 次,定期送药上门。”
半个月下来,“需求摸排队” 共收集到 320 条特殊群体的需求,整理成了厚厚的 “心愿台账”,每个台账后面都附了照片、测量数据、联系方式,甚至还有特殊群体的 “小偏好”—— 比如张奶奶喜欢喝无糖豆浆,小娟喜欢蓝色的书包,李大哥喜欢听戏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县委办里的秋水长天》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33言情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33言情!
喜欢县委办里的秋水长天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县委办里的秋水长天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