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跟着李父去户部熟悉政务的第一天,就深刻体会到了唐朝购物的 “麻烦”。
那天上午,李父让他去东市买西域香料 —— 户部要宴请西域使者,需要用香料熏染宴会厅。李逸揣着银子,骑着阿福借来的马,从户部出发,一路穿过拥挤的街道,花了近一个时辰才到东市。东市的香料铺大多零散分布,每家铺子里的香料都装在粗布袋子里,颜色相近,气味混杂,老板还不标价,全靠 “看人要价”—— 见李逸穿着锦袍,开口就说 “西域檀香一贯一两”,比普通百姓买的价格贵了三成。
好不容易买好香料,李父又让他去西市买点心 —— 使者宴后要招待宾客,需要精致的点心。李逸又骑着马,从东市赶到西市,又是一个时辰的路程。西市的点心铺同样混乱,甜的、咸的混在一起摆放,想买桂花糕要去南街,想买杏仁酥要去北街,而且点心都是散装的,买多了只能用油纸包着,容易压碎。
等李逸提着香料和点心回到户部时,已经是下午了,累得满头大汗,点心也压碎了不少。李父看着他狼狈的样子,无奈地说:“长安的商铺就是这样,东市卖香料、丝绸,西市卖点心、农具,想买齐一样东西,得跑遍半个城。而且商家大多不标价,容易被坑。”
李逸坐在户部的椅子上,喝着茶,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想法 —— 现代的超市都是 “一站式购物”,所有商品集中在一个地方,分类摆放,明码标价,既方便又透明。如果在唐朝开一家这样的 “百货店”,把香料、点心、日用品都集中起来卖,肯定能受欢迎!
这个想法一冒出来,就再也压不下去。接下来的几天,李逸利用空闲时间,走遍了长安的东市、西市,仔细观察商铺的分布和百姓的购物习惯 —— 他发现,百姓买一次东西,平均要跑三到四家铺子,花两三个时辰;商家随意要价的现象普遍,很多百姓因为 “怕被坑”,宁愿多跑几家铺对比价格;而且很多商品的包装和形态都不方便,比如散装香料容易受潮,散装点心容易变质。
“机会来了!” 李逸兴奋地想。他觉得,开一家 “一站式百货店”,不仅能解决百姓购物的麻烦,还能赚钱,更重要的是,这能让他摆脱 “纨绔” 的标签,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能力。
接下来,李逸开始制定详细的 “百货店计划”:第一步,说服李父投资;第二步,找合适的铺面;第三步,改良商品和设计服务;第四步,开业运营。
首先是说服李父。李逸知道,李父虽然希望他 “改邪归正”,但对 “经商” 还是有些抵触 —— 在唐朝,“士农工商”,商人的地位最低,李父作为户部侍郎,肯定不想让儿子去经商。
为了说服李父,李逸做了充分的准备。他把自己观察到的 “购物痛点” 一条条写下来,又算了一笔账:“父亲,长安有百万人口,每天的购物需求很大。如果开一家百货店,每天吸引一百个顾客,每个顾客消费一贯钱,一个月就能赚三千贯,一年就是三万六千贯!而且这还能方便百姓,积累口碑,对咱们李家的名声也有好处。”
李父看着他写的 “痛点清单” 和账本,皱着眉说:“经商风险大,而且商人地位低,你要是去经商,会被其他官员笑话的。”
“父亲,我不是要做普通的商人。” 李逸解释道,“我要开的是‘便民百货店’,主要是为了方便百姓,赚钱是次要的。而且我可以请人打理店铺,自己只负责规划,不影响跟陈先生学习和熟悉政务。”
他还拿出自己设计的 “商品改良方案”:“我打算把散装香料压成固体香膏,用瓷盒包装,方便携带和保存;把点心做成夹心的,用油纸包好,不容易压碎;还想仿制玻璃镜 —— 之前我让阿福问过,长安的工匠能做出琉璃,稍微改良一下就能做成镜子,比铜镜清晰多了;还有肥皂,用猪油和草木灰就能做,比皂角洗得干净,还方便。这些改良后的商品,肯定能吸引百姓购买。”
李父看着李逸认真的样子,又想起他之前揭穿赌坊老千、在宴会上改编打油诗的事,心里渐渐动摇了。他知道,李逸虽然有些 “离经叛道”,但确实有想法、有能力。而且开百货店既能让李逸有事可做,避免他再去赌坊,又能方便百姓,积累口碑,确实是件好事。
犹豫了几天,李父终于点头:“好吧,我可以给你五百贯投资,但你要答应我,不能耽误学习和熟悉政务,而且店铺要诚信经营,不能坑害百姓。”
“谢谢父亲!” 李逸兴奋地跳了起来,“我一定不会让您失望的!”
接下来,李逸开始找铺面。他把目标放在了西市 —— 西市是长安最繁华的商业区之一,人流量大,而且离李府和户部都不远,方便管理。经过几天的考察,他最终在西市的中心位置,盘下了三间连在一起的铺面,每间铺面都有二十多平方米,月租五十贯,一次性付了半年的租金三百贯,剩下的两百贯用来装修和采购商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穿越唐朝当财子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穿越唐朝当财子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