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长安,蝉鸣渐起,李府的庭院里,石榴花正开得热烈。李逸刚从 “逸品轩” 回来,还没来得及换下沾着香料气息的衣袍,管家就匆匆来报:“公子,陈先生来了,现在正在前厅等您,脸色不太好,像是来兴师问罪的。”
陈先生?李逸心里咯噔一下 —— 自从 “逸品轩” 生意步入正轨,他忙着改良商品、管理店铺,已经有半个月没去私塾上课了。李父见他确实在做正事,也没再逼他读圣贤书,没想到陈先生竟然主动找上门来。
这位陈先生是李父特意请来的老儒,早年曾中过进士,因不满官场腐败,辞官回乡教书育人,在长安的文人圈里颇有声望。他治学严谨,最看重 “耕读传家”,之前李逸改编《论语》成顺口溜,就被他严厉批评,如今见李逸 “弃学从商”,肯定是来 “考察” 他是不是真的 “不务正业”。
李逸整理了一下衣袍,快步走向前厅。刚进门,就看到陈先生端坐在椅子上,手里捧着一本《论语》,眉头拧成了疙瘩,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
“先生。” 李逸躬身行礼,语气恭敬。
陈先生抬眼瞥了他一眼,语气冰冷:“李公子,你可知罪?”
“学生不知。” 李逸坦然回答。
“不知?” 陈先生把《论语》往桌上一拍,声音提高了几分,“你父亲请我来教你读圣贤书,是希望你能知书达理,将来考取功名,光耀门楣。可你倒好,半个月不去私塾上课,天天泡在商铺里,跟那些市井商人打交道,这不是不务正业是什么?”
李逸早有准备,平静地说:“先生,学生并非不务正业。我开商铺,是为了方便百姓,也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并非单纯为了赚钱。”
“方便百姓?” 陈先生冷笑一声,“商人重利轻义,你开商铺无非是为了多赚几贯钱,还敢说方便百姓?我看你是被铜臭味熏昏了头,忘了圣贤教诲!”
“先生若是不信,不妨随学生去‘逸品轩’看看,亲眼看看学生是不是在方便百姓。” 李逸没有反驳,而是提出了邀请。他知道,空口无凭,只有让陈先生亲眼看到 “逸品轩” 的实际情况,才能改变他的看法。
陈先生愣了一下,随即点头:“好!我就随你去看看,看看你这商铺到底是怎么‘方便百姓’的!若是你敢骗我,我定要告诉你父亲,让他好好教训你!”
两人一前一后,走出李府,朝着西市的 “逸品轩” 走去。路上,陈先生一言不发,脸色依旧难看,显然对李逸的商铺没抱任何期待。
来到 “逸品轩” 门口,陈先生停下脚步,皱着眉打量着店铺 —— 只见店铺门口挂着醒目的红色幌子,上面写着 “逸品轩” 三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门口的展示架上,挂着五颜六色的改良丝绸香囊,吸引了不少路人的目光;店铺里人来人往,伙计们忙着招呼顾客,脸上带着热情的笑容,一派热闹景象。
“这就是你的商铺?” 陈先生语气依旧冷淡,“看起来和其他商铺没什么不同,无非是卖些胭脂水粉、零食点心,哪里方便百姓了?”
“先生随我进来看看就知道了。” 李逸笑着说,带着陈先生走进店铺。
刚进门,陈先生就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了 —— 店铺里的商品按区域分类摆放,每个区域都挂着醒目的木牌,上面写着 “洗漱区”“零食区”“日用品区”“香料区”,一目了然。顾客们根据木牌的指引,很快就能找到自己需要的商品,不用像在其他商铺那样,东找西找,还要问老板。
“先生您看,这是我们的分类销售。” 李逸指着分类木牌,解释道,“以前百姓买东西,买香料要去东市,买点心要去西市,买肥皂要去南街,买镜子要去北街,跑遍半个城才能买齐。现在在我们‘逸品轩’,百姓想买什么,根据分类木牌,几分钟就能找到,不用再奔波。”
陈先生没有说话,眼神却微微松动了 —— 他想起自己之前买一块肥皂,跑了三家商铺才买到,确实很不方便。
李逸又带着陈先生来到洗漱区,指着肥皂旁边的价格牌:“先生您再看,这是我们的明码标价。每个商品旁边都有价格牌,写清楚了商品的名称、价格和规格,比如这块肥皂,三十文钱一块,能洗很多衣服,百姓一看就知道多少钱,不用担心被老板漫天要价。”
正好有一位老大娘来买肥皂,她拿起肥皂,看了看价格牌,对伙计说:“姑娘,给我拿两块肥皂,三十文钱一块,对吧?”
伙计笑着说:“大娘,没错,两块肥皂六十文钱。”
老大娘爽快地掏出六十文钱,接过肥皂,笑着说:“还是你们这店好,明码标价,不像其他商铺,见我是个老太太,就故意抬高价格,太不实在了。”
陈先生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脸色缓和了一些。他想起自己之前买香料,老板见他穿着儒衫,开口就说 “一贯钱一两”,后来他才知道,普通百姓买只要八百文,心里不禁有些感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穿越唐朝当财子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穿越唐朝当财子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