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5年 汉高后三年 农历三月至四月
春回大地,湟水冰消。北地的山川原野,在春风拂过之处,悄然换上了绿装。去岁深植的根基,在今春显露出蓬勃的生机。靖王李凌推行的“靖边三策”,如同润物无声的春雨,在北地郡的军政民政中逐步渗透,初见成效。军屯田里,麦苗青青;修缮一新的水渠,汩汩流淌,滋润着干涸的土地;狄道城内,学史馆书声琅琅,市井间商旅渐多;边境线上,烽燧肃立,汉军巡骑的身影愈发矫健。一种有序而充满希望的气息,弥漫在北地的春光里。
然而,边境的安宁从来不是静态的。当北地郡埋头苦干、固本培元之时,外部环境也在悄然变化。烧当羌首领在经历了去岁寒冬的煎熬和今春互市的实惠后,对与北地郡交往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转变。三月初,一支规模不大但颇具象征意义的队伍,出现在了狄道城西的官道上。来的不是商队,而是烧当羌首领派出的正式使者,由一位名叫“扎西”的部落头人率领,携带着敬献给靖王李凌的礼物——百匹良马、五百头肥羊以及大量珍贵的皮毛。
使者入城,依礼求见。消息传来,靖王府内,周勃、公孙阙等人皆感意外。
“王爷,烧当羌遣使来朝,并献厚礼,其意为何?莫非有诈?”周勃面露警惕。边境羌胡,素来桀骜,主动遣使献礼,实属罕见。
公孙阙沉吟道:“依阙之见,此乃我‘抚远策’初见成效之兆。去岁互市,我北地以粮食布帛解其冬春之困,使其得其实惠。今见我郡内安定,边备修整,王爷威德日隆,故而生出依附之心,至少是示好之意。然,亦不排除其欲借此探我虚实,或有所求。”
李凌端坐案后,目光沉静。他深知,与羌胡打交道,恩威并施是关键。过于热情,易失威仪,被其轻视;过于冷淡,则可能错失分化戎狄、巩固边防的良机。
“来者是客,依礼接待。”李凌决断道,“勃兄,你亲自安排馆驿,以诸侯使节之礼相待,不可怠慢,亦不可过分奢华。子通先生,准备回礼,务求丰厚,彰显我汉家气度。明日,本王在偏殿接见使者。”
次日,靖王府偏殿。李凌身着王服,端坐主位,周勃、公孙阙、高顺等重臣分列两旁,仪仗肃然。羌使扎西头人一行,被引至殿前。扎西年约四旬,面色黝红,身形魁梧,身着羌人盛装,态度恭谨而不失剽悍之气。他依羌礼抚胸躬身,通过通译表达了对靖王殿下的敬意,并呈上礼单。
“尊贵的靖王殿下,”扎西的声音洪亮,“我部首领感念去岁王爷开通互市,活我部族百姓。今特遣扎西前来,献上草原薄礼,聊表敬意。我首领言,北地有王爷这般英雄镇守,边陲安宁,实乃汉羌之福。愿与王爷永结盟好,互通有无,共御外侮(暗指匈奴)。”
李凌面色平和,温言道:“头人远来辛苦。贵部首领好意,本王心领。汉羌毗邻,本应和睦相处。去岁互市,乃为两地生灵计,今后只要贵部恪守约定,诚信交易,本王自当允准边市常开,使汉羌百姓皆得利。” 他话语中,既肯定了对方的善意,又明确强调了“恪守约定”的前提,并将互市的意义提升到“两地生灵”的高度,占据了道义制高点。
接见仪式后,李凌设宴款待羌使。席间,扎西头人又委婉提出,希望今后互市能增加铁锅、盐茶等物的交易量,并试探能否允许少量羌人入境,学习汉人农耕技术。李凌对此并未立即答应,只表示“事关边政,需从容计议”,但承诺会“酌情考量”,既给了对方希望,又保留了主动权。
【系统提示:宿主“抚远策”取得实质性突破,外部势力主动示好,外交手腕与战略定力面临考验… 宿主状态:沉着应对,恩威并施,在保持主导权的前提下,稳健推进边境羁縻政策,展现成熟的政治家风采…】
羌使在狄道盘桓数日,周勃、公孙阙等陪同参观了市集、军营(非核心区域),展现了北地郡的秩序与实力。李凌最终给予了烧当羌使团丰厚的回礼,包括精美的丝绸、瓷器、漆器以及大量的粮食和盐巴,远超其所献礼物的价值,彰显了汉家的富庶与气度。扎西头人满意而归,临行前再次表达了烧当羌愿与北地永世修好的意愿。
羌使的来访,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北地乃至周边区域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它极大地提升了靖王李凌在边境羌胡部落中的威望。烧当羌作为河西一带颇有影响力的部落,其主动遣使朝见,意味着李凌的“抚远”策略获得了成功认可。消息传开,其他一些较小的羌胡部落也纷纷效仿,或遣使,或通过商队传递友好信号,希望获得类似的互市待遇。其次,此事也迅速传到了朔方都督虫达和朝廷的耳中。一种复杂的情绪在蔓延:一方面,边郡稳定、戎狄归附,符合朝廷利益;另一方面,一位藩王如此得“夷狄”之心,难免引起猜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