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5年 汉高后三年 农历十月
北地的深秋,寒意渐浓,草木凋零,广袤的原野在完成了一年的奉献后,归于沉寂。丰收的谷物已颗粒归仓,湟水的水位开始下降,狄道城内外,忙碌的秋收景象已然被冬藏前的准备所取代。靖王李凌利用这难得的和平时机,正全力推进“靖边三策”的深化落实,北地郡的统治根基在看似平静的表面下,持续而坚定地向深处扎去。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就在北地上下专注于内政建设之时,来自帝国权力中心——长安的视线,再次以不容忽视的方式,投向了这片偏远的边郡。
十月中,一支规模不大但规格甚高、仪仗鲜明的车队,沿着通往狄道的官道迤逦而来。来的并非寻常御史或督邮,而是由一位身着深色官服、气度不凡的官员率领的正式使团。使者不是别人,正是当今皇太后吕雉的侄儿、身居要职的吕产(虚构其此时期担任重要职务,如中郎将或某种钦差身份)。吕产此行,名义上是“奉旨宣慰边陲,犒劳有功将士,察访边情民瘼”,但其身份特殊,使命必然非同寻常。消息提前数日由快马传至狄道,靖王府内顿时弥漫起一种凝重而紧张的气氛。
“王爷,吕产亲至,其意恐非简单的宣慰察访。”长史周勃眉头紧锁,语气沉重,“吕后临朝,诸吕权势日盛。吕产此时前来,只怕与去岁田仁御史回奏、今岁我北地丰收、以及羌胡来朝等事,脱不开干系。来者不善啊。”
公孙阙捻须沉吟道:“吕产身份特殊,代表的是吕后乃至朝廷的意志。其此行,一为示恩,彰显朝廷对边郡的关怀;二为震慑,提醒王爷及北地上下,谨守臣节;三则,必是实地查看我北地真实状况,尤其是军备、民情及王爷的威望。应对稍有不慎,恐招致大祸。”
李凌端坐案后,面色平静如水,目光深邃。他深知周勃和公孙阙所虑极是。吕产的到来,将北地郡推到了风口浪尖,与长安的政治博弈进入了更为直接和敏感的层面。这既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也未尝不是一个展示自身忠诚与能力的机会。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李凌缓缓开口,声音沉稳,“吕产代表朝廷而来,我等便以臣子之礼,竭诚迎候。勃兄,即刻准备迎接事宜,仪仗、馆驿、犒军物资,务求周全,彰显北地对朝廷的尊崇与恭顺。子通先生,速将郡内近年政务、军务、赋税、户籍等紧要文书,整理备查,务必数据详实,条理清晰。所有账目,皆要经得起推敲。高顺将军,边境防务、军容整肃,尤需注意,但切记,不可过度显摆武力,以免徒增猜忌。”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锐光:“我等行事,光明磊落,一切皆为保境安民,忠君爱国。吕产要看,便让他看个明白。然,事关军机要害、内部人事调度等核心机密,尔等当知如何应对,分寸务必拿捏精准。”
“臣等明白!”三人肃然领命,分头准备去了。
【系统提示:宿主面临中央朝廷核心权力人物的直接审视,政治风险急剧升高,需以极高智慧与定力应对,平衡忠诚与自治,展现绝对的政治成熟度… 宿主状态:外示恭谨,内固防线,以事实为依据,以制度为盾牌,谨慎周旋,力求化险为夷…】
十月下旬,吕产使团抵达狄道。李凌亲率北地郡文武官员,出城十里,以迎接钦差的高规格礼仪,恭敬迎候。只见吕产年约三旬,面容白皙,眉眼间带着吕氏族人特有的矜持与精明,举止间透着上位者的威严。他端坐车中,受了李凌等人的拜见,态度还算温和,但目光扫视间,自带一股审视的意味。
“靖王殿下请起,诸位请起。”吕产下车,虚扶一下,声音平缓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度,“本官奉皇太后陛下及皇帝陛下旨意,前来北地,宣示朝廷恩德,慰劳戍边将士。王爷镇守边陲,劳苦功高,太后陛下时常挂念。”
李凌躬身道:“有劳吕大人跋涉。北地僻远,条件简陋,得蒙朝廷眷顾,太后陛下垂念,臣及北地军民,感激涕零,唯有竭诚效忠,以报天恩。”
双方依礼寒暄后,吕产一行被迎入城中,安置于精心准备的馆驿。当晚,李凌设盛宴为吕产接风洗尘,席间觥筹交错,气氛看似融洽。吕产言语间,多是对北地军民辛苦的慰问,对李凌功绩的肯定,但也时不时问及郡内人口、赋税、边备、以及与羌胡往来等具体情况,问题绵里藏针。李凌与周勃、公孙阙等人应对得体,既陈述事实,又不乏对朝廷的感恩和对吕后的颂扬,将北地的成就归功于“朝廷洪福”和“太后圣明”。
次日开始,吕产便展开了正式的“察访”工作。他首先检阅了郡府库藏,仔细核对了近年的赋税账册、仓储记录。公孙阙早有准备,账目清晰,数据翔实,显示出北地郡在战后恢复、民生改善方面的努力与成效,同时也如实反映了面临的困难(如府库仍不充裕,需持续投入等)。吕产查阅良久,未置可否,只是命随行书吏详细记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