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中,高顺调整了训练计划。每日清晨,士卒们依旧出操,但声势减小了许多。白天,部分军士被派往军屯田协助耕作,或帮助百姓修缮沟渠,军民关系显得愈发融洽。只有在夜晚的营房内,军官们仍在烛光下研讨战法,士卒们也在悄悄打磨着兵刃。整个北地,呈现出一种外示平和、内蕴力量的独特气象。
二月下旬,春耕进入高潮。北地大地一派生机勃勃。然而,公孙阙的情报网络,还是带来了一些外部消息的涟漪。长安方面,辅政的功臣们似乎忙于内部整合与清算吕氏余党,对各郡国的诏令多是例行公事的安抚与要求稳定。有消息称,太尉周勃(灌婴侯)可能有意整顿边备,但具体方略尚未出台。朔方都督虫达,依旧保持着沉默,其部下王勇军也异常安静,似乎也在观望长安风向。匈奴方面,左贤王部的内乱接近尾声,一个名为稽鬻(虚构,或据史实)的部落首领似有脱颖而出之势,但短期内仍无力南顾。
这些消息,进一步印证了李凌的判断:新朝无暇他顾,北地当前“深耕”静观的策略是正确的。他指示属下,继续维持现状,不予回应,不主动招惹任何一方。
三月初,春暖花开。李凌在周勃陪同下,轻车简从,巡视了狄道周边的春耕情况。看到田间地头军民协力、辛勤劳作的场景,以及长势良好的禾苗,他深感欣慰。
“勃兄,你看这春苗,只要根基扎实,雨水调顺,自能茁壮成长。治国安边,亦是此理。”李凌感慨道,“我北地今日之‘深耕’,看似平淡,实则是为将来可能的风雨,扎下最深的根。”
“王爷明见。”周勃颔首,“只要我北地内部铁板一块,仓廪充实,民心归附,纵有外变,亦可从容应对。”
巡视期间,李凌还特意去看了学吏馆学员在乡间的实习点,勉励他们踏实学习,将来为郡国效力。一切举动,都显得那么自然、务实,毫无张扬之处。
三月中旬,一件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事情发生了。朝廷的使者再次抵达狄道,此次并非宣诏,而是下达了正式的春耕劝农诏书,并要求各郡国汇报今岁春耕概况及边情。诏书语气平和,意在安抚。
李凌依礼接待,呈上早已准备好的、内容详尽却措辞谦卑的奏报,重点陈述了北地春耕顺利、边塞安宁、军民感念圣恩的情况,对军备、钱粮等只字未提。使者查验无误,勉励几句,便告辞复命。整个过程波澜不惊,完全符合一个边郡应对中央例行检查的标准流程。
送走使者后,李凌对周勃等人言道:“新朝此举,意在摸底,亦是安抚。我等应对得体,可暂安其心。然,切记不可松懈,‘深耕’之策,仍需持之以恒。待其内部稳固,必有新政出台,届时方是我北地需要认真应对之时。”
北地的春天,就在这种外松内紧、专注内部的“深耕”中悄然度过。田野里的禾苗一天天长高,郡府库房的数据日益详实,军中的战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吏馆的学子们也日渐成熟。李凌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舵手,在看似平静却暗流涌动的水域中,稳稳地把控着北地这艘大船的方向,不追求速度,只注重航行的平稳与船只本身的坚固。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或许就在下一个季节,或者更远的未来。而此刻的“深耕”,正是为了那时能够从容应对,屹立不倒。
【史料记载】
* 官方史·汉书·惠帝纪:“少帝元年春,北地靖王凌劝农桑,边郡无事。”
* 家族史·始祖本纪:“少帝元年初,新朝立,主少国疑。凌公定‘深耕’之策,外示恭顺,内修实政。令周勃狠抓春耕,清核户籍;公孙阙强学吏馆实务忠君之教,密观朝政;高顺敛军锋,助耕戍守。北地务本安内,不矜不伐,以静待变。”
*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新主立,上帝令圣域务本,隐迹修政,密察新朝风。”
* 北地秘录·凌公新朝深耕:“少帝新立,李凌不表功,不惹眼,一心督导春耕,整顿内政,精炼士卒,北地于沉寂中根基愈厚。”
(第二百九十章 完)
喜欢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