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0年 汉前少帝三年 农历九月
金秋九月,北地高原天高云淡,气候宜人。繁忙的秋收已然结束,田野里只剩下整齐的秸秆,等待着冬日的焚化或来年的春耕。各处的粮仓皆已堆满新谷,仓廪充盈的程度更胜往年,为北地郡应对即将到来的寒冬以及任何潜在的变故,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狄道城内,市面繁荣,百姓脸上洋溢着丰收后的满足与安宁。然而,在这片祥和景象之下,一股微妙的波澜正在悄然涌动。此前因朔方都督王勇部越境挑衅而导致的边境紧张局势,在经过数月李凌采取强硬而克制的应对、并将事态公文化、诉诸长安之后,并未如预期般逐渐平息,也未进一步激化,反而陷入了一种僵持状态。朔方都督虫达方面的含糊其辞与拖延策略,使得此事悬而未决,成为横亘在北地与朔方之间的一根尖刺。就在这看似平静的秋日,一封盖有朔方都督府印信的文书,被快马送至狄道靖王府,打破了表面的平静。文书言辞恳切,以朔方都督虫达的名义,对此前边境发生的“误会”深表遗憾,声称已严惩肇事者,并为“澄清误会、重修邻好”,特遣长史陈平(与长安丞相陈平同名,虚构人物)为使,携厚礼前来狄道,“拜谒靖王,共商边务安宁之策”。
这突如其来的“善意”,立刻在靖王府的核心层中引起了警惕。长史周勃、郡丞公孙阙、都尉高顺齐聚议事厅,文书在三人手中传阅,气氛凝重。
“王爷,虫达此举,黄鼠狼给鸡拜年,安得好心!”高顺首先开口,语气中带着军人特有的直率与不信任,“前番越境杀人,证据确凿,其百般抵赖。今忽遣使修好,必是缓兵之计,或另有图谋!”
周勃持重,沉吟道:“顺将军所言不无道理。然,虫达既以礼来,我若拒之门外,反显我北地气量狭小,不愿和解。且其文书已言明‘严惩肇事’、‘澄清误会’,姿态放低。若其确有诚意,借此机会化解干戈,于我北地边陲安宁,亦非坏事。只是,其心难测,需万分谨慎。”
公孙阙细细摩挲着文书上的印信,缓缓道:“勃兄所虑周详。阙近日亦得长安密报,言太尉周勃(灌婴侯)对朔方、北地之争端已有耳闻,似有不满,或对虫达有所申饬。虫达此番遣使,未必全无压力。然,其使者人选,长史陈平,乃虫达心腹,以狡黠善辩着称,此来恐非仅仅致歉那般简单。王爷,需防其以修好为名,行窥探、离间甚至施压之实。”
李凌端坐主位,静静听着三位心腹的分析,目光深邃,看不出喜怒。他手指轻轻敲击着案几,脑海中飞速权衡着利弊。与朔方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北地东线的安全与稳定。一味对抗,非但无法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将虫达彻底推向对立面,甚至给长安留下“边将不和、滋生事端”的恶劣印象。但若轻易相信其“善意”,则无异于与虎谋皮,可能陷入更被动的局面。
片刻沉默后,李凌沉声道:“诸位所言,皆有道理。虫达之心,如渊难测。然,我北地新定,外有匈奴之患未除,内有治理之务待兴,实不宜与朔方长久对峙,空耗国力。彼既来使,无论真心假意,我皆需接见。然,接见之道,在于‘以礼相待,以势相慑,以智相辨’。”
他随即做出详尽部署:
“勃兄,接待事宜,由你总揽。依诸侯接待邻邦使臣之礼,不可怠慢,亦不必过奢。馆驿需整洁安全,供应需充足得体。届时,本王将于王府正厅接见使臣,你与子通先生、高顺将军皆需在场。礼仪需周全,然气氛需庄重,彰显我北地威仪。”
“子通先生,”李凌看向公孙阙,“汝需做三件事:其一,立即动用所有渠道,详查此次朔方遣使的真实背景,尤其是长安方面近期对虫达是否真有压力,以及使臣陈平此人的详细情况、性格喜好、过往事迹;其二,接见之前,与勃兄、高顺将军仔细推演使臣可能提出的各种议题及我之应对策略,务求滴水不漏;其三,接见期间,汝需仔细观察使臣言行举止,捕捉其弦外之音。”
“高顺将军,”李凌最后吩咐道,“边境军备,万不可因使臣到来而有丝毫松懈,反需外松内紧。接见期间,狄道城防需显肃穆井然之气,可安排精锐甲士仪仗,但不可露杀气。要让其看到我北地军容之盛,治理之安,心生敬畏,不敢轻视。”
“诺!”三人齐声领命,深知此次接见,关乎北地未来东线战略态势,非同小可。
【系统提示:宿主面对政治对手突如其来的“和解”姿态,展现出高度的政治理性与战略定力,采取“谨慎开放、严密准备、实力为后盾”的应对策略,旨在摸清对方真实意图,争取战略主动,同时避免落入外交陷阱… 宿主状态:于复杂外交局面中沉着应对,决策周全,展现出成熟政治家的审慎与智慧…】
接下来的几天,北地郡府悄然忙碌起来。周勃精心安排接待流程,务求合乎礼制,彰显气度。公孙阙的情报网络全力运转,关于朔方使团的消息陆续传来:确如其所料,长安太尉府近期对边将不和有所申斥,虫达压力不小;使臣陈平,年约四旬,乃虫达同乡,足智多谋,尤擅纵横之术,是虫达最为倚重的谋士,此行绝非简单致歉。高顺则密令各营提高警惕,狄道城头巡逻的士卒精神抖擞,盔明甲亮,暗自营造出一种不容侵犯的凛然之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