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序踏入十二月深处,年的脚步仿佛就在耳边叩响,但笼罩在农大校园上空的,却并非节日的轻松,而是一种日益浓稠、几乎令人窒息的备考氛围。这股无形的压力,如同不断下降的气温,寒彻肌骨,也如同不断扩散的墨迹,最终连二号教学楼这片曾经的“世外桃源”也未能幸免。
曾经,吴普同可以悠然地在上午九十点钟抵达二号楼,从容地在他习惯的后排角落坐下,享受一整个上午无人打扰的静谧时光。马雪艳也通常会在固定的时间出现在她的靠窗位置,两人像两颗运行在固定轨道的行星,互不干扰,却又共同维系着这片空间的宁静秩序。
然而,随着期末考试的日程表被正式贴在各个宿舍楼下,随着英语四级考试只剩下最后不到一个月的倒计时,一切都变了。二号教学楼那略显破败的门庭,开始迎来前所未有的人流。起初只是零星的、在一号楼找不到座位的学生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过来,很快,口耳相传,这里“地广人稀”的消息不胫而走。于是,像潮水漫过干涸的河床,安静被迅速吞噬。
吴普同发现,他必须去得越来越早,才能确保占到位置。有时,他甚至需要像在一号楼那样,进行一番小小的“巡狩”,才能找到一个勉强可用的座位。教室里不再只有他和马雪艳等几个固定的“原住民”,而是坐满了陌生的、同样面带焦灼的面孔。空气中开始弥漫起一号楼那种熟悉的、混合了咖啡(少数人)、清凉油和紧张汗液的气味。低声的讨论、翻书的哗啦声、时不时的叹息和咳嗽声,交织成了一曲备考期间特有的、充满焦虑的交响乐。连窗外呼啸的寒风,似乎也变成了这交响乐中激昂而不祥的鼓点。
对于所有大二的学生而言,这个冬天的压力是双重的,如同两座大山同时压顶。一边是关系到本学期学业评价、奖学金评定,甚至未来求职的期末考试,每一门专业课都需要投入巨大的精力去梳理、记忆和理解;另一边则是那座通往学位证、被视为大学期间第一道重要关隘的英语四级考试。两者在时间上几乎完全重叠,复习备考的节奏被压缩到了极致,许多人都感到左支右绌,疲于奔命。
面对这空前的压力,吴普同并未慌乱。经历过高三,尤其是那一年破釜沉舟的复读生涯,他早已习惯了在高压下作战,甚至从中磨砺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近乎苛刻的时间管理和复习方法。他清楚,在这种时候,盲目地延长学习时间、陷入题海战术而缺乏章法,只会事倍功半。
他重新拾起了复读班时的那套策略,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兵,冷静地审视着眼前的“战场”。他首先花了半天时间,仔细规划了直到考试前的每一天。他将一天的时间块进行了精细分割,如同一位吝啬的国王分配着他有限的黄金。清晨起床后到第一节课前,雷打不动是英语词汇和范文背诵时间,地点依旧是宿舍楼前那个寒冷的小花园,尽管此刻那里也偶尔会出现其他晨读的身影。上午有课则认真听课,捕捉老师可能透露的考点信息;没课的时间,以及整个下午,全部贡献给专业课的复习。晚上,则主要用于英语的刷题和强化训练,以及查漏补缺。
在专业课复习上,他采取“紧扣教材,回归基础”的策略。他将各科的教材和那几本记得密密麻麻的笔记作为核心,反复阅读,理解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他不再追求猎奇和钻牛角尖,而是力求将主干知识掌握牢固,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他会用不同颜色的笔,在笔记上标注出重点、难点和易错点,反复观看,直到烂熟于心。对于《动物营养学》里那些复杂的代谢图表,他不再试图一次性理解所有细节,而是先把握核心路径和关键调控点;对于《家畜环境卫生学》中繁多的数据标准,他采用对比记忆和联想记忆的方法,提高效率。
而在英语复习上,他则彻底进入了“刷题模式”。他省吃俭用,买来了好几套口碑不错的四级模拟题和近十年的真题汇编。每天晚上,在二号教学楼那间如今已变得拥挤的教室里,他都会严格按照考试时间,完成一套完整的模拟试卷。从写作到听力,从阅读到完形填空,他逼着自己在一个半小时内高度集中,模拟考场状态。做完之后,他并不急于对答案了事,而是进行更为耗时的“精析”。他会将听力原文反复听写,直到听懂每一个单词和连读;他会将阅读文章逐句翻译,分析长难句结构,弄懂每一个题目的出题思路和陷阱设置;他会将完形填空中做错的选项,记录在专门的错题本上,分析错误原因,是词汇量不足、语法不清还是上下文理解有偏差。
这个过程枯燥而痛苦,尤其是当模拟题分数不理想,或者一套听力错得太多时,挫败感会像冰冷的潮水般将他淹没。他会感到心烦意乱,甚至怀疑自己的努力是否有效。但每次,他都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深吸一口气,然后拿起红笔,开始那更为磨人的纠错和分析工作。他知道,只有把这些错误暴露出来,彻底弄懂,才是真正的进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凡人吴普同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凡人吴普同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