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六年,二月初一,南京军政部。
汽车驶过中山北路,宋希濂看着窗外掠过的“军政部”木牌,指尖在膝盖上轻轻敲击——刚才在去军政部的路上,系统突然弹出了新的提示,让他心里多了几分底气,也多了几分紧迫感。
【叮!检测到宿主已推动扩编方案落地,触发支线任务:保障四支部队扩编后勤供应,要求1937年4月前完成首批装备交付。任务奖励:积分,苏制莫辛纳甘步枪1000支,“后勤运输车队”(50辆卡车,含驾驶员)。】
淡蓝色的光幕隐去时,汽车正好停在军政部大门前。卫兵查验过证件,抬手敬礼放行,宋希濂下车时,正好撞见军政部次长陈诚从里面出来——他穿着笔挺的将官服,肩上的中将军衔章在阳光下格外显眼。
“荫国?你怎么来了?”陈诚笑着走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听说委员长同意你扩编的方案了?不错啊,有魄力。”
“辞修兄(陈诚字辞修)过奖了。”宋希濂回以微笑,“我是来跟敬之先生(何应钦字敬之)商量扩编的细节,还有装备、经费的分配问题。”
“何部长今天心情不算好,”陈诚压低声音,凑近了些,“早上刚跟财政部吵了一架,说是扩编经费批不下来,你待会儿说话注意点,别硬碰硬。”
宋希濂点点头,谢过陈诚,转身走进军政部大楼。楼道里弥漫着一股油墨和烟草混合的味道,墙上贴满了“剿匪胜利”的标语,几个穿着参谋制服的军官匆匆走过,手里抱着厚厚的文件,嘴里还在讨论着什么。
何应钦的办公室在三楼东侧,门口的侍从见宋希濂来了,连忙进去通报。没过多久,侍从出来说:“宋师长,部长请您进去。”
宋希濂推开门,只见何应钦坐在办公桌后,正对着一份报表皱眉,桌上的咖啡已经凉了,杯壁上结了层白霜。他穿着藏青色的中山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只是眼角的皱纹比上次见面时深了些。
“委员长同意你的扩编方案了?”何应钦头也没抬,拿起钢笔在报表上画了个圈,“不过你得清楚,财政部那边只肯批100万大洋的扩编经费,剩下的你得自己想办法——别跟我说华侨捐款和苏联援助,那些钱和装备还没到账,就算到了,也得归财政部统一调配。”
宋希濂心里早有准备,他从公文包里掏出两份文件,放在何应钦面前:“敬之先生,这是南洋华侨总会发来的电报,陈嘉庚先生已经把300万大洋的捐款汇到了上海汇丰银行,账号我已经记下来了;这是苏联驻华大使馆的函件,他们承诺下个月月初将第一批援助物资运到海参崴,包括5000支步枪和24门榴弹炮,由咱们派人去接收。”
他顿了顿,语气放缓了些:“至于财政部批的100万大洋,学生建议用来采购粮食和被服——扩编后的部队人数增加了近7万,粮食消耗是之前的两倍,要是粮食跟不上,士兵们没力气训练,战斗力也上不来。”
何应钦拿起电报和函件,仔细看了看,眉头渐渐舒展。他抬头看向宋希濂,眼神里多了几分认可:“没想到你把这些都落实了。行,100万大洋就用来采购粮食和被服,我让后勤部下周就跟上海的粮商联系,确保粮食能按时运到各部队。”
“多谢敬之先生。”宋希濂松了口气,又拿出一份装备分配清单,“还有件事想跟您商量——扩编后的四支部队,装备分配得合理些。36师负责守卫南京门户,需要多配些重炮;87师和88师以后可能要驻守上海,得加强轻武器和迫击炮;教导总队作为委员长的警卫部队,装备标准可以高一些,配些德制冲锋枪和装甲车。”
何应钦接过清单,扫了一眼,手指在“36师分配12门德制150mm榴弹炮”的条目上停住:“你要这么多重炮?德国那边不是只同意提供12门吗?要是都给了你,其他部队怎么办?”
“敬之先生,您听我解释。”宋希濂连忙说道,“这12门榴弹炮是克虏伯公司专门为咱们定制的,射程远、威力大,适合防守南京外围的山地。而且学生已经跟德国驻华武官谈妥,下个月还会再运一批迫击炮和重机枪过来,到时候再分给87师和88师——您放心,不会亏待其他部队的。”
何应钦沉默了片刻,拿起钢笔在清单上签了字:“行,就按你说的办。不过你得保证,这些装备要用到实处,不能浪费。要是让我发现36师的装备闲置不用,我可饶不了你。”
“学生保证!”宋希濂连忙点头,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门被推开,陈立夫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份名单,脸上带着笑容:“敬之兄,荫国,你们都在啊?正好,我这里有份军官推荐名单,都是黄埔毕业的优秀人才,扩编后的部队不是缺军官吗?让他们去历练历练,肯定能帮上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从淞沪血战:到美械集团军司令请大家收藏:(m.x33yq.org)从淞沪血战:到美械集团军司令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