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六年,七月初一,南京汤山36师后勤仓库。
天刚蒙蒙亮,仓库外的空地上就挤满了人。几十辆军用卡车并排停着,车斗里铺着厚厚的帆布,几个穿着灰色军装的后勤兵正踩着梯子,把一箱箱弹药往车上搬。木箱碰撞的“砰砰”声、士兵们的吆喝声、卡车引擎的怠速声混在一起,像一首紧绷的备战序曲,打破了清晨的宁静。
陈阿福背着刚领到的MP38冲锋枪,站在弹药堆旁,眼睛里满是好奇。这枪比他之前用的中正式步枪轻多了,金属枪身泛着冷光,弹匣能装二十发子弹,连长陈铭说这是“近战利器”,在上海的弄堂里能一扫一片。他忍不住把枪举起来,对着空地支起枪托,模仿训练时的姿势瞄准——虽然还没实弹射击过,但握着这把枪,心里就多了几分底气。
“阿福,别瞎摆弄!小心走火!”王大壮拍了拍他的肩膀,手里拎着两个装满压缩饼干的布袋,“赶紧把你的弹药领了,后勤兵说今天要把第一批物资运到上海,咱们得抓紧。”
陈阿福吐了吐舌头,跟着王大壮走到弹药登记处。负责登记的老兵正低着头在本子上画勾,面前的桌子上摆着几堆弹药:7.92mm步枪弹、手榴弹、还有重机枪专用的弹链。“陈阿福,华侨突击连三班。”老兵头也不抬,“步枪弹两百发,手榴弹四枚,MP38冲锋枪弹五十发,都自己点清楚,少了可不管补。”
陈阿福连忙点头,把弹药往背包里塞——步枪弹放在两侧的弹袋里,手榴弹挂在腰间,冲锋枪弹揣进内兜,动作比刚入伍时熟练多了。他想起三个月前第一次领弹药时,还把弹袋系反了,被班长笑话了好几天,现在却能闭着眼把弹药归位。
“大壮哥,你说咱们什么时候能去上海?”陈阿福一边塞弹药,一边问。他昨天听班里的老兵说,上海的鬼子最近在虹桥机场修了不少碉堡,还有军舰停在吴淞口外,心里既紧张又期待。
王大壮把最后一包饼干放进背包,拍了拍他的后背:“快了,师座昨天在大会上说,最多再过半个月,咱们就能开赴上海。到了那儿,你可得跟紧我,上海的弄堂比咱们老家的巷子还窄,别跟丢了。”
两人正说着,仓库管理员跑了过来,手里拿着一个铁皮箱:“各班班长注意!新到的急救包,每人三个,里面有绷带、碘酒还有止痛药,都赶紧领!师座特意交代,战场上别省着用,保住命才能杀鬼子!”
王大壮赶紧上前领了六份,分给陈阿福三个。陈阿福把急救包塞进背包最里面,心里暖暖的——他知道,这些急救包都是师座通过“华侨捐赠”弄来的,每一个都可能在战场上救一条命。
与此同时,36师指挥部的电话响个不停。宋希濂坐在办公桌前,手里拿着一份刚打印好的《上海防御协同方案》,眉头微微皱着。电话那头是87师师长王敬久的声音,带着几分焦急:“荫国,我刚收到情报,日军第三舰队又增派了两艘驱逐舰到吴淞口,现在外海的日军军舰已经有八艘了,咱们的岸防炮根本不够用,你能不能跟军政部说说,再调几门高射炮过来?”
宋希濂拿起笔,在方案上“吴淞口防御”那一页画了个圈:“敬久,我已经跟军政部提过了,他们说苏制高射炮还在运输途中,最快得一周才能到。你先让士兵们把重机枪架起来,搞些伪装,日军的飞机要是低空侦察,就用重机枪打,先撑几天。”
挂了王敬久的电话,还没等他喘口气,另一部电话又响了——这次是上海88师师长孙元良。“荫国,咱们派去虹桥机场的侦察兵传回消息,日军陆战队最近在碉堡里加了重机枪,还在周围埋了不少地雷,看样子是想把机场打造成‘钢铁堡垒’。我这边的反坦克武器不够,你能不能先调二十具‘铁拳’给我?”
宋希濂想了想,回答道:“行,我让后勤处今天下午就用火车运过去。不过元良,你得派一个连的兵力去接应,最近上海的日军间谍活动频繁,别让物资在运输途中出问题。另外,让你的工兵连多在机场周边挖些反坦克壕,就算日军的坦克冲过来,也能拖延他们的时间。”
“没问题!我这就安排!”孙元良的声音明显松了口气。
挂了电话,邱维达拿着一份电报走进来,脸色有些凝重:“荫国,军统南京站传来消息,他们昨天在南京火车站抓获了三个日军间谍,从他们身上搜出了咱们36师的物资运输路线图,还有重炮营的驻地位置。看来小鬼子早就盯上咱们了。”
宋希濂接过电报,快速扫了一遍,手指在“物资运输路线”上捏得发白:“这群间谍动作真快。让宪兵队加大排查力度,特别是火车站、码头这些地方,凡是可疑人员都要仔细盘问。另外,让后勤处改一下物资运输路线,别走原来的国道,绕乡间小路走,多派几个侦察兵探路。”
“我这就去安排。”邱维达转身要走,又被宋希濂叫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从淞沪血战:到美械集团军司令请大家收藏:(m.x33yq.org)从淞沪血战:到美械集团军司令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