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夫余人聚居的安市城,蒙学馆的热闹程度丝毫不逊于草原和流民村落。夫余人以前受高句丽统治,只有少数小吏能认识几个汉字,普通百姓大多是文盲。现在蒙学馆开起来,夫余人的孩子不仅能学汉字和拼音,还能学到农耕、纺织的知识,家长们都把孩子送到蒙学馆,生怕错过了机会。
这天,耶律现和马周一起去安市城的蒙学馆视察。刚走到馆舍门口,就听到里面传来整齐的读书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两人走进馆内,看到孩子们坐在桌椅上,手里拿着印刷机印的《三字经》,跟着先生大声朗读。先生看到耶律现,连忙起身行礼,孩子们也纷纷站起来,恭敬地喊:“拜见可汗!”
耶律现笑着摆摆手:“大家不用多礼,继续读书吧。”他走到一个夫余族孩子身边,看着孩子手里的《三字经》,问道:“你能把这一段用拼音读出来吗?”
孩子点点头,拿起课本,用流利的拼音念道:“rén zhī chū,xìng běn shàn。xìng xiāng jìn,xí xiāng yuǎn……”
耶律现满意地点点头,又问:“你知道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吗?”
孩子认真地说:“先生说,每个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只是后来因为生活环境不同,习惯才慢慢不一样。可汗让我们读书,就是让我们学好的习惯,做个好人。”
耶律现听了,心里满是欣慰。他转头对马周说:“你看,只要方法对,百姓学识字并不难。等这些孩子长大了,不仅能看懂官府的告示,还能读书学本事,辽国的文化就能慢慢兴盛起来,文字和语言也能慢慢统一。”
马周点点头,感慨道:“可汗用印刷术解决了书籍短缺的问题,用拼音法降低了识字的难度,这两项举措,不仅能让辽国文风日盛,还能让百姓更认同辽国,真是一举两得啊!”
随着时间的推移,辽国的蒙学馆越开越多,印刷的书籍也越来越丰富——除了《千字文》《三字经》等启蒙书籍,还有《农耕全书》《放牧要诀》《律法浅释》等实用书籍,甚至还有用拼音标注的故事书,深受百姓喜爱。
契丹贵族们虽然年纪大了,学不会拼音和汉字,却都让家里的子侄去蒙学馆读书。以前贵族们以骑马射箭为荣,现在却以家里的孩子能识字为荣,经常互相攀比:“我家小子才学了半年,就能读《论语》了!”“我家侄子更厉害,还能写简单的书信呢!”
这天,耶律剌葛去王宫看望耶律现,刚走进书房,就看到耶律现正在看各地蒙学馆的汇报。“外甥,现在咱们辽国的孩子都在学识字,以后是不是人人都能当先生了?”耶律剌葛笑着问道。
耶律现放下汇报,笑着说:“不仅能当先生,还能当工匠、当官吏、当商人。百姓有了文化,才能更好地学习新技术、新本事,辽国才能越来越强。”
耶律剌葛点点头,想起自己部落里那些在蒙学馆读书的孩子,心里满是感慨。他以前觉得,草原上的人只要会骑马射箭就行,现在才明白,识字读书比骑马射箭更重要——只有让百姓有文化,辽国才能真正长久地发展下去。
夕阳西下,王宫的书房里,耶律现看着窗外渐渐亮起的灯火,心里满是期待。他知道,印刷术和拼音法只是开始,随着辽国文风日盛,百姓的文化水平越来越高,文字和语言慢慢统一,辽国的凝聚力会越来越强,离他一统天下的目标,也会越来越近。
(未完待续)
喜欢辽唐争霸,李世民成了我的阶下囚请大家收藏:(m.x33yq.org)辽唐争霸,李世民成了我的阶下囚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