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属东印度陆军的建制,是数代指挥官精心设计的。
那些毕业于荷兰布雷达皇家军事学院、怀揣着为帝国建功立业梦想的欧洲军官。
他们是帝国意志的执行者,是种子,是国家的未来,来到一线只是为了积攒资历和军事经验,往往用不了多久,就会升职,掌握指挥的权力。
数量庞大的爪哇籍士兵,他们沉默、顺从、能吃苦,可以用来消耗、填补战线,却永远无法被完全信任。
这些耗材信奉伊斯兰教,内心深处对这些异教徒统治者怀有或多或少的疏离。
荷兰人也深知这一点,所以用起来肆无忌惮,死亡率惊人。
而真正支撑起东印度陆军战斗力的,则是被称为“黑荷兰人”的安汶士兵。
他们来自遥远的摩鹿加群岛,那片因丁香和肉豆蔻而被欧洲人称为“香料群岛”的地方。
自十七世纪以来,荷兰东印度公司便在这里建立了稳固的统治,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这里成功地传播了基督教。
经过数代人的演变,大部分安汶人已经成为虔诚的基督徒,将遥远的荷兰王室视为自己信仰与效忠的最高象征。
这种宗教上的归属感,让他们在遍布穆斯林的东印度群岛中,成了一个独特的、天然亲近荷兰人的群体。
荷兰人花了很长的时间洗脑利用,最终将他们打造成了殖民军中最精锐的武力。
安汶士兵享受着远超其他土着士兵的优厚待遇。
在陆军内部,他们是特权阶层,也因此与其他族群的士兵格格不入,时常因琐事爆发冲突。但荷兰军官们乐于见到这种隔阂,因为这更进一步强化了安汶人对荷兰的身份认同。
他们身材高大,作战勇猛,尤其擅长丛林战和白刃格斗,仿佛天生就是为这片潮湿闷热的雨林而生的战士。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殖民战争中,从爪哇到婆罗洲,从苏拉威西到亚齐,每一处最血腥、最艰难的战场上,都能看到他们冲锋在前的身影。
他们用土着的鲜血,为自己赢得了“皇家陆军之花”的称号,也为自己赢得了“荷兰人最忠诚的猎犬”的骂名。
范·霍恩少校此刻就无比庆幸自己麾下有这样一支可靠的力量。
他已经在这片绿色地狱里察觉到了后背发凉的危险,
他们的敌人,巴塔克人,是这片绿色地狱真正的主人。
尽管他之前在前线和亚齐人打了四年多,赢得了丛林之狐的美名,将来有很大的概率摘取将星,但他在仔细研究过情报部的文件后,依然感觉十分棘手。
巴塔克人是苏门答腊最古老的原住民之一,生活在环绕着多巴湖的连绵火山高地上。
这里地形崎岖,与世隔绝,也因此塑造了巴塔克人独立、彪悍且极度排外的民族性格。
他们分为六个主要的部落,语言和习俗略有差异,但都拥有共同的信仰和一套复杂的父系宗族体系。
在情报部的官员眼中,他们被写为野蛮的食人族、是必须被“文明”之光照耀的异教徒。
但敌我双方都清楚,巴塔克人,他们才是这片土地孕育的子女。
任何外来者,无论是前来贸易的马来人,还是试图传播伊斯兰教的亚齐人,亦或是如今扛着三色旗前来的荷兰人,都是对他们神圣家园的入侵。
他们并非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各个部落之间时常因为土地和荣誉而爆发冲突。但当外部的威胁降临时,他们又能迅速地在血缘和信仰的纽召下团结起来。此刻,将他们凝聚在一起的,是一位名叫辛辛加曼加拉贾十二世的祭司王。这位年轻的领袖,以其超凡的个人魅力和对传统信仰的扞卫,号召所有巴塔克人拿起武器,抵抗荷兰人的渗透。
他们的武器五花八门,有祖传的长矛、砍刀,也有通过走私渠道弄来的、落后的火绳枪和燧发枪。
但他们最大的武器,是这片他们生活了上千年的土地。每一条隐秘的小径,每一处险峻的悬崖,每一片可以藏身的密林,都是他们天然的堡垒。
范·霍恩的远征军,很早就被雨林里的眼睛盯上了。
当走在最前方的安汶尖兵突然停下了脚步,
前面的汉斯上尉立刻高喊,
范·霍恩注意力很集中,立刻下令:“全军停止前进!两翼展开,建立防御队形!”
然而,命令还未传达到队尾,袭击便已开始。
砰!
砰!
砰!
不算密集的火枪声伴随着弓箭袭来。
硝烟四散。
走在队伍中段的爪哇士兵瞬间倒下了一大片。
他们胡乱地向着两侧的密林开枪,却连一个敌人的影子都看不到。
队形瞬间大乱,士兵们像没头的苍蝇一样,或试图后退,或挤作一团,反而成了更好的靶子。
“稳住!寻找掩护!开火还击!”
范·霍恩拔出左轮手枪,声嘶力竭地吼叫着,试图稳住崩溃的阵线。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安汶籍的突击队展现出了他们作为“皇家陆军之花”的真正价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九两金请大家收藏:(m.x33yq.org)九两金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