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卯日,朱元璋对台宪官刘基、章溢、周祯等人说:“纪纲法度是治理国家的根本。而用来整顿纲纪、严明法度的,就在于御史台和宪司(按察司)。凡是制定法度昭示百官,就像射箭的人要有靶子一样。各部门众多的官员,如同学习射箭拿着弓箭的人,都要从御史台那里取法学习(其标准规范)。所以(作为执法者)反省自身不能不慎重。如果不知道事物的根本,在小的方面能明察却在大的方面糊涂,终究不是最正确的方法。你们执法,要上应天象(意指公正严明)。如果有一点偏私,就会使纲纪法度废坏,而百姓就不得安宁。何况有的人把严峻的法律条文当作自己的才能,把苛刻地明察当作智慧,像宁成、郅都、周兴、来俊臣这类人,用巧妙的诋毁和严峻的法律条文,肆意施行残酷暴虐的手段,最终也难免身败名裂。像于公(于定国之父)积下阴德,子孙乃致贵显。天道清楚明白,很是让人敬畏啊。(意指执法者当存仁恕之心)”
丙辰日,朱元璋派遣使者带着书信去劝谕元将李思齐、张思道说:‘从前元朝皇帝昏庸,天下崩溃,想成就霸王功业的群雄很多,然而他们处在不合适的位置,只是搅扰百姓。现在已经过了十七年了,他们的功业建树,几乎没有听说过。近来我的将军傅友德驻守徐州,军队驻扎在中滦,俘获了王保保(扩廓帖木儿)的部将,才知道你们二位在秦中(陕西)割据一方,而王保保也已经在那里据守。把那险要的地势一分为三,数年之间,百姓没有一个确定的归属。让旁人来看,好像都不是明智的人。据我料想,并不是你们智谋不够。最大的忧患在于因循守旧,沿袭元君的旧号,不迅速决断,从而使百姓横遭涂炭罢了。我虽然见识浅陋,但经常与高明有才能的长者讨论天下的形势,天命兴衰的关键,也略知一二。何况人们常说,上天帮助的是有德行的人,地形有利可以据守的地方是险要的地方。如今这百二山河(指关中险固之地),被二位主公(分别)占据,不相上下。如果一定要互相作为掎角之势,在其中分享富贵,恐怕只能保证暂时无事,不能保证最终平安啊。现在我不害怕你们二位发怒,坦率地告诉你们:你们二位应当衡量一下,在势力和德行上推举出一个人作为尊长,安抚平定关中,来统一民心。拥有精锐的士兵防守险要的地方,向东威慑太行山,向南威慑黄河。让君主处于上位,公卿将相各安其位,百姓乐于从事自己的行业,人人都能保全性命,不也可以吗?如果各方都占据一个角落,把互相杀戮当作厉害的事,虽然能一时痛快,但必定会有难以预料的灾祸。倘若有意外情况,就会身败名裂。比起那些违背自己的本心(屈节),揣摩别人的心意(揣分),尊敬朋友中品德高尚的人,让他们成为君主,而自己则担任公卿将相,以永远保住功名富贵的人,他们的贤明和不贤明,难道不是相差得很远吗?我如果把使用武力争强斗胜的事情告诉你们,让二公彼此较量武力,来一决高下,这样秦地的百姓就没有休养生息的日子了,这终究不是贤能之人和君子中知晓天命的人所做的事。现在把相互尊重、相互谦让的事告诉两位,是想要使军队休战,使百姓安宁,这对两位的好处不小。两位应当衡量一下,在势力和德行上谁更值得尊敬?如果不这样做,鹬蚌相持,渔人得利,后悔就来不及了。’
丁巳日,朱元璋在西楼宴请功臣。宴会结束后,对众将说:“自古以来的豪杰开创基业,不任用贤能的人,怎么能成就大事呢?我出身于平民百姓,依靠各位将领丞相将家业转变为国家大业,只是多年征战,在军旅中长途奔波,非常劳累。近来讨伐张士诚,才开始不再亲自到作战阵地指挥作战。大将军徐达、平章常遇春等人能够拼出死力,擒获敌王、绑缚敌将,来成就他们的功劳,成为一代的开国元勋,光辉地显耀于史册之上,英名永垂不朽。我推心置腹地信任他们,他们也竭尽全力来回报我,上下一心,所以才能有今天的成就。往年陈友谅被消灭以后,只诛杀了其中的罪魁祸首,其余有才能的人都被任用了。我不但没有处死他们,甚至还与他们推心置腹,然而他们始终对我有所怀疑。偶尔遇到有才能的人(指归降者中的英杰),与他交谈一番后,就会向他倾诉衷肠,将他当作心腹,始终待他如一,不论他是新结交的还是旧相识,让他放心。又比如张士诚的臣子,不考虑为国家竭尽力量,只贪图金钱布帛和美女来使自家富裕,一旦被摧毁打败,所有的事情就像瓦片破碎一样彻底失败,这是近期的事情所提供的明显的借鉴啊。等到张士诚被消灭之后,只有大将军(徐达)不拿取财物珍宝,不亲近女色。他的深谋远虑,大概是说中原还没有平定,百姓还没有得到休养生息,怎么可以马上依靠它而安然无忧呢?你们应当像大将军一样存心,共同谋求伟大的功勋,救助安定天下。”于是各位将领都磕头表示接受教诲。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白话明太祖实录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白话明太祖实录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