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微露,厨房内还残留着昨夜未熄的火光。
春织坐在灶边,手中翻动的是林家祖传下来的老账本。
她原本只是想核对最近几日的食材进出,却意外在一页泛黄的纸页上发现了一串让她心头一震的名字。
“购自陈三麻子,北山野菜种,价银三两七钱。”
时间标注得清清楚楚——正是去年林大郎短暂代理家事的那几个月。
春织手指微微收紧,眼神逐渐冷了下来。
陈三麻子……她不是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
前些日子村里传言说邻村有个专门倒卖野货药材的商人,姓陈,脸上有块麻子,行踪诡秘,常与几个外乡人来往密切。
而林大郎,竟然在他掌家期间多次与其交易?
且所购之物并非普通种子,而是“北山野菜种”?
北山,在青溪村的正北方,地势险峻,常人少有涉足。
若说林大郎是为了改善林家菜园品种才去采购这些野菜种子,为何要频繁购买?
又为何从未在家中提起过半句?
春织心中疑云骤起。
她迅速取出一个小册子,将这页账目的内容抄录下来,又继续翻查其他记录,果然又发现了几次类似的交易,金额不大,但频率惊人。
每一次的时间点,几乎都与林大郎掌权的日子吻合。
“看来,这位叔伯不光是想占我家产。”春织喃喃自语,目光幽深如井,“他还在暗中布局。”
她没有立刻声张,而是将账本重新放回原处,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眼下最重要的,不是打草惊蛇,而是摸清林大郎背后的真正意图。
她决定去找王婆子。
王婆子是青溪村最有势力的媒人兼杂货铺东家,消息灵通、人脉广博,只要有人见过陈三麻子,她十有八九知道底细。
正当她思索间,厨房门被推开,一阵清脆的脚步声响起。
“姐!”林二郎拎着竹篮跑进来,脸上满是兴奋,“李三姑和刘五爷都到了,小翠也来了,大家都等着你发话呢!”
春织一愣,随即反应过来——今天是筹备“福兴里美食节”的第一天。
自从上次集市上她推出自家腌渍小菜和手工干粮后,反响极好,不仅吸引了附近村落的人来买,还有不少熟客提出希望能经常买到这些吃食。
春织趁热打铁,提出了“福兴里美食节”的构想: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三天,集中售卖各类自制小吃、腌菜、干粮,甚至打算引入一些季节性时令菜式。
这次活动不仅要打出品牌,还要统一包装、张贴菜单、设立摊位,让大家真正感受到“福兴里”的存在感。
她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对林大郎的疑虑,换上一抹温和笑意:“走吧,咱们开始干活。”
林二郎点头,跟着她快步往外走去。
村口的大榕树下,李三姑、刘五爷等人已经围坐在一起,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纸张和木板,大家正热烈讨论着菜单样式和包装设计。
“春织姑娘来了!”李三姑一见她便笑开,“我们都合计好了,这个标签用红纸剪个‘福’字,底下再写‘福兴里’三个字,贴在每个坛子和盒子上,喜庆又体面。”
“我这边准备了几种新口味的小菜,要不要试试?”刘五爷递上一个小瓷罐,“这是加了野山椒的萝卜条,保准香辣爽脆。”
春织一一接过,笑着点头,目光扫过众人,心里一阵暖意涌上。
这一群曾经对她冷眼旁观、甚至背后议论的村民,如今一个个围着她出主意、动手帮忙,连一向爱占便宜的李三姑也主动贡献出了自己珍藏多年的花纸样。
“谢谢大家的信任。”她轻轻开口,声音不大,却坚定有力,“我们不只是做一场美食节,我们要让整个青溪村都知道——‘福兴里’不是谁都能动摇的地方。”
众人齐声应好,气氛空前高涨。
就在这时,一个气喘吁吁的少年跑了过来,手里拿着一封信。
“春织姑娘,这是陆四爷派人送来的信!说是县城聚福楼的事儿!”
春织心头一跳,接过信封拆开,里面是一封笔迹工整的亲笔信:
> “春织姑娘台鉴:
> 近闻贵处腌渍小菜风味独特,已有多位客人向我楼中求购。
特此致函,愿以‘聚福楼’名义收购配方,并提供县城临街摊位供姑娘售卖自制干粮。
合作细节尚需当面详谈,望姑娘尽快赴县城一行。
> 陆四敬上。”
看完信,春织沉默片刻,
这是个机会,也是个挑战。
但她知道,现在的她,已经不是那个只能躲在灶台后的孤女了。
她抬头看向众人,语气平稳:“大家继续忙着手头的事,我去办点别的要紧事。”
说完,她转身离去,背影挺拔如松。
晨风轻拂,炊烟袅袅,阳光洒落在她的肩头,映出一片金色光芒。
而在她身后,一个身影悄然靠近。
是霍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寒门巧妇理家记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寒门巧妇理家记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