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中心的纯白日子,因那偶然捕捉到的“粘滞”能量涟漪,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林墨宇不再仅仅是一个被动承受治疗和观察的“样本”,他成了这座冰冷堡垒内部,一个悄无声息的、致力于解读能量脉动的“密码破译者”。他的“实验室”是自己的感知,“数据”是那些无形无质、却蕴含着海量信息的能量涟漪。
目标变得明确:提升对能量涟漪的分辨能力,尤其是那些异常、微弱、可能来自官方监控体系之外的信号。
这需要极致的耐心和精妙的控制。他不能主动“搜索”,那会立刻暴露。他只能“等待”和“接收”,将自己调整到最敏感的接收状态,如同设置好参数的射电望远镜,默默对准深邃的宇宙,等待着可能永远也不会出现的、来自外星文明的微弱电波。
每一次治疗,每一次监测,都成了他收集“背景噪音样本”的机会。他默默记录着不同设备、不同网络活动产生的能量涟漪的“特征谱”,在脑海中构建着一个越来越精细的“能量声纹库”。治疗舱的涟漪温和而周期固定;服务器数据交换的涟漪密集而带有特定的数据包节奏;安保系统扫描的涟漪则带着一种冰冷的、覆盖式的脉冲特征……
他像一位学习陌生语言的婴儿,通过反复倾听,逐渐掌握了这门由能量波动构成的、无声的“方言”的基本词汇和语法。
进展缓慢,却稳步推进。他开始能更清晰地将那些异常的“粘滞”涟漪从背景噪音中分离出来。它们出现的频率很低,踪迹飘忽,仿佛知道官方网络中存在监听者,刻意保持着极致的隐蔽。但林墨宇发现,它们并非完全随机,似乎更倾向于在官方网络进行大规模数据迁移或系统维护,导致背景能量场产生较大波动时出现,如同隐藏在潮汐声中的细小水流声。
这个规律让他精神一振。他开始有意识地关注官方系统的维护日志(这部分信息有时会通过休息区的公共信息屏滚动显示),并与之对照自己感知到的能量场变化。
机会在一个预定的系统维护窗口期到来。根据公告,医疗中心的主数据库将进行为期两小时的离线备份与碎片整理,期间部分非核心网络服务会出现延迟或中断。
林墨宇提前调整好状态,在维护开始后,便静静地坐在休息区角落,闭目凝神,将感知力如同最纤细的传感器般,弥散在周围因系统负载变化而略显“平静”和“紊乱”的能量场中。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他能“感觉”到主干数据流的能量强度明显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维护进程产生的、更加琐碎和间歇性的能量涟漪。背景“噪音”水平下降了,这为捕捉微弱信号创造了绝佳条件。
他耐心等待着,如同潜伏在礁石下的捕食者。
就在维护窗口进行到大约一小时,一次较大的数据块迁移操作引起一阵短暂的能量扰动之后——
来了!
一股比之前任何一次都要清晰、虽然依旧微弱,但“粘滞”质感异常明显的能量涟漪,如同一条滑腻的深海怪鱼,悄无声息地沿着某条次级维护信道游弋而过!
林墨宇瞬间锁定了它!这一次,他准备得更充分,感知也因长期的训练而更加敏锐。他不仅能清晰地“感觉”到它的存在和流向,甚至能模糊地捕捉到这股涟漪内部那极其复杂的、多层嵌套的“波动结构”!这绝非简单的噪音或错误信号,而是一种经过精心编码的、蕴含着特定信息的**能量载体**!
它流向的目的地……并非医疗中心内部任何一个已知的服务器或终端,其能量路径指向非常模糊,仿佛在官方网络的底层架构中进行了多次折射和跳转,最终指向一个……**虚拟的、非物理存在的网络地址**?或者说,是一个存在于官方网络逻辑层面,但物理位置不断变化的**幽灵节点**?
林墨宇心中巨震!这种技术……远超他对官方网络架构的理解!这更像是某种……**基于量子纠缠或高维信息映射的通讯方式**?是能量裂隙的技术?还是那些碎片的?
他来不及细想,全力维持着感知的稳定,试图记忆下这股涟漪那复杂的波动结构。这结构如同一种全新的、由能量本身书写的密码,每一个细微的频率变化、强度起伏、持续时间,都可能代表着一个比特的信息。
过程只持续了不到三秒钟,那股“粘滞”涟漪便如同蒸发般消失在网络深处。
林墨宇缓缓睁开眼,后背已被冷汗浸湿。大脑因强行记忆那复杂结构而传来阵阵针刺般的剧痛,但他眼中却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
他“听”到了!不仅仅是信号的存在,更是信号的“结构”!虽然他目前还无法破译这结构代表的具体含义,但这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他找到了一种可能存在于官方认知之外的、更高级的信息传递方式!
官方依赖的是传统的、基于电磁信号和协议的数据传输,他们监控的也是这个层面。而这种“能量载体”式的信息流,或许直接作用于网络的基础能量场层面,如同利用引力波传递信息,完全绕过了传统的通讯协议和防火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幕后:改造人类文明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幕后:改造人类文明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